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管是课堂内外,或是大学校园内外,研究生面临多样化的学习环境,需要应对不同的学习任务,它们共同推进着研究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当前,研究生培养中不同程度存在各类学习活动碎片化的倾向。如何确保在不同环境下,研究生学习活动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研究生培养中应当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以教育学专业研究生及其参与的“生命·实践”理论学习为研究对象,以大学课堂、中小学观摩等为背景,借助社会学中的场域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了这些研究生在理论知识的习得、内化和反思方面,随场域转换而变化的复杂过程,揭示他(她)遇到的认知困惑、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具体而言,本研究拟回答三个主要问题:1、不同教育场域中,研究生对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经历了怎样的认知变化历程?2、教育场域如何塑造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及其认知能力?3、影响研究生知识发展路径和水平的内、外部因素有哪些?研究发现:1、随着教育场域的转换和学习任务的变化,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呈现鲜明的阶段性特点。教育场域的转换与学习空间的变化密切相关。在大学,受导师研究兴趣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研究生主要通过阅读的方式习得特定方向的教育理论,并对学习场域的转换做出拒绝、主动接受或被动接受的决策。在中小学,研究生观摩理论在具体现实情境的演化,从而巩固所学理论,并基于观摩感受对是否继续学习做出选择。随后,研究生返回大学以写作的方式进行知识应用,在深思熟虑后决定是否放弃该理论的学习。2、研究生在不同场域中认知体验的丰富性和完整性,有助于他(她)们对理论理解的深入和认知能力的提升。成就感不足,学习压力过大等因素都可能使研究生选择终止学习,不完整的场域学习体验可能使研究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停滞甚至造成知识的消退。在不同场域学习的研究生仍有学习水平的差异。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都有助于研究生的理论学习。导师的及时指导能够帮助研究生全面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条件,在观摩学习中实现知识理解的较高水平。丰富的活动参与和及时的总结能促进研究生对理论的反思。3、不同场域下的不同学习策略,对研究生融入学习环境、学有所成具有不同影响。大学场域的学习对研究生的反思与总结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小学场域的学习需要研究生更全面的交流与感受。以理论为基础进行丰富的阅读,据此展开与同伴、导师的研讨能够帮助研究生快速适应大学的学习特点。明确学习目标,并积极参与多方互动对研究生在中小学的观摩学习至关重要。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结合对具体教育情境反思的写作与实习可以使研究生更好地把握教育理论。最后,基于研究发现,本文从学习内容与方法以及教学组织两方面,对强化研究生学习中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提出行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