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觉下行投射对耳蜗核背侧核神经元调控作用的研究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ling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觉系统中除了上行通路外,还存在下行纤维投射通路,这些下行纤维投射通路包括听皮层(auditory cortex, AC)对皮层下核团的投射及上级皮层下核团对下级皮层下核团的投射。近二十年来,听觉神经电生理学实验对皮层下行纤维的功能已经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和报道。Yan和Suga在1996对须蝠的研究最先发现初级听皮层(primary auditorycortex, AI)下行纤维对中脑下丘(inferiro colliculus, IC)神经元具有高度特异性的调控作用,这种特异性调控作用被称为“自我中心选择”机制。随后的研究相继发现“自我中心选择”机制同样适用于皮层对丘脑内侧膝状体神经元的调控,甚至是对耳蜗毛细胞的调控。同时,皮层下行调控的“自我中心选择机制”在多种不同的动物如小鼠、沙鼠和猫上也已得到证实。   耳蜗核(cochlear nucleus, CN)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第一级听觉信息处理中枢,也是中枢听觉系统中唯一接受听神经纤维输入的核团。根据其解剖学特征耳蜗核分为三个亚核即:前腹核(anteroventrAlcochlear nucleus, AVCN)、后腹核(posteroventrAlcochlearnucleus, PVCN)及背侧核(dorsAlcochlear nucleus, DCN)。听皮层深层神经元向CN 发出的的下行纤维投射主要是到达包绕在耳蜗核背侧核的颗粒细胞区。最近的电生理学研究发现听皮层对同侧及对侧AVCN的信息处理均有高度特异性的调控作用。到目前为止,听皮层对DCN 神经元的调控作用尚无研究报道。此外,解剖学研究已证实下丘中央核(centrAlnucleus of inferior colliculus, Icc)有大量的下行纤维投射到同侧DCN 并且这种投射是“点对点”的音频定位式投射,但这些下行纤维投射在CN 听觉信息处理中的作用和意义尚不清楚。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观察AI及IC对同侧DCN 神经元的调控作用,同时我们还观察了AC和DCN 神经元的细胞内反应特性。实验中选用200-250g 健康成年SD大鼠首先通过在体细胞外记录方法研究大鼠DCN 神经元的兴奋性频率反应域(excitatoryfrequency response area, eFRA)的特征及分类并通过AI 局部电刺激及在体细胞外记录方法观察AI 局部激活对同侧DCN 神经元最佳频率(Best Frequency, BF)、最低阈值(minimum threshold, MT)、带宽(bandwidth BW)、感受野(receptive field, RF)及平均放点数(average spike number ASN)等反应特性的影响。其次,采用在体细胞内记录方法观察AC 神经元细胞静息膜电位(resting membrane potential, RMP)和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研究AC 神经元自发的节律性膜电位活动及听觉刺激对其的影响。再次,我们研究了Icc 局部激活对同侧DCN 神经元BF、MT的影响。最后,我们通过在体细胞内记录方法研究了DCN 神经元细胞内反应。   实验结果如下:   1.DCN 神经元细胞外记录   听觉中枢系统的神经元eFRA 可为分4类:Ⅰ类神经元的eFRA在高频侧有陡直的倾斜度,而低频侧倾斜度相对平坦。Ⅱ类神经元的特征是eFRA 局限在很窄的频率范围内,而低频侧和高频侧的倾斜度均较陡直。Ⅲ类神经元eFRA的特征是相对对称并且宽广,而低频侧和高频侧的倾斜度均较为平坦。Ⅳ类的eFRA的低频侧的倾斜度较为陡直,而高频侧的倾斜度则相对平坦,此外,多峰型的eFRA 也属于Ⅳ类神经元。本实验中记录到的74个DCN 神经元中,47.3%(35/74)的神经元属于Ⅰ类神经元,14.3%(11/74)的神经元属于Ⅱ类神经元。27.0%(20/74)%的神经元属于Ⅲ类神经元,11.4%(8/74)的神经元属于Ⅳ神经元。   2.AI 局部激活对DCN 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电刺激AI能够使CN 神经元的BF 发生偏移。在-8 到8kHz的范围内,AI和DCN神经元之间的BF差值越大,刺激后DCN 神经元发生的偏移的幅度则越大,二者具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y=-0.4616x+0.1182,R 2=0.8482; n=56; P<0.01)同样的,电刺激AI能够使CN 神经元MT 发生偏移,当AI的MT 高于DCN 神经元时,DCN 神经元的MT 增加了2.4±4.0dB,另一方面,当AI的MT 低于DCN 神经元时,DCN 神经元的MT 减少了3.7±4.5dB,DCN 神经元MT的变化和它与AI 神经元MT的差值呈线性相关关系(y=-0.5123x+0.2168; R 2=0.4371;P<0.05;n=56)。DCN 神经元的BW10,BW30,BW50及RF、ASN在电刺激AI后的变化与他们和AI 神经元差值没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本部分内容说明AI对同侧DCN 神经元的声学信息处理具有频率特异性的调控作用。   3.声刺激对AC 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大鼠AC 单个神经元自发电活动表现为膜电位在“down 状态”(-72.4±6.9mV)和“up状态”(-58.6±4.6mV)之间自发的交替变化。交替频率为0.54±0.36Hz。自发的“up 状态”的上升时间范围在40.10-119.21ms 之间,平均为69.41±18.04ms。而声诱导的up 状态的上升时间要显著短于自发的up 状态,它的范围在9.31-45.74ms 之间,平均为22.54±8.81ms;声刺激对自发的“up 状态”无影响,但它能够在“down 状态”时诱导出新的“up 状态”。自发及声诱发的up 状态的幅度与RMP 线性相关,RMP 越低,up 状态幅度越高。本部分实验结果表明AC 神经元自发电活动处于“up 状态”时对外界刺激无反应,但在“down 状态”时能够接受外界刺激产生新的反应。   4.Icc 局部电刺激对同侧DCN 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Icc 局部电刺激不能够改变DCN 神经元的频率反应特性。当电刺激区神经元频率高于或低于DCN 记录神经元时,刺激后DCN 神经元的BF,MT 均未发生明显改变。   5. DCN 神经元对长时程听觉刺激的“适应”现象   重复的短时程听觉刺激(60ms,白噪声)诱发的DCN 神经元的放电相对恒定,而当给予长时程听觉刺激(600,800,5000ms,白噪声)时,DCN 神经元对前半程声刺激和后半程声刺激的反应强度具有显著的差异(n=6; p<0.05),表现为对后半程听觉刺激的适应现象。
其他文献
盐胁迫是影响植物生长分布、产量和质量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土壤盐渍化亚重影响了植物尤其是灌溉农业作物的产量.应用基因工程手段转化耐盐相关基因到盐敏感的植物中进而改良植物的耐盐性,将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盐胁迫主要是由Na+离子引起的。植物通过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Na+/H+ antiporter)将Na+区隔化到液泡中,一方面可以降低胞质Na+浓度,另一方面还可以促进细胞吸水
生物冶金技术是利用微生物与矿物的作用,把矿物中所含的有用金属提取出来的一种技术。因其具有低能耗、环境友好、前期投入成本低等优点,在处理低品位、尾矿、废矿等方面表现
以甲醇为燃料经车载甲醇重整器制氢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动车,目前被各国专家一致认为是最有可能投入商业应用的燃料电池电动车方案之一.该论文工作的重点即为开发能满足车
  本文通过实验研究离子液体对汽液相平衡产生的盐效应,对在萃取精馏过程中使用了离子液体作为一种中绿色萃取剂的可能性进行了探索。文章在三元混合物水—乙醇—溴化1—丙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用色谱法分析汽油中的单体烃,并以此为基础,计算汽油的组成、辛烷值等数据。本文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汽油单体烃进行测定,优化了分离条件,建立了单体烃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