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语国家国情在中国德语教材中的结合应用——以《当代大学德语》1-4册为例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welryt40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语教学法层面上的国情学是一门在德语国家通行的学科,已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其主要应用于德语教学中,经历了从认知型国情学、交际型国情学到跨文化型国情学的转变。它不仅为德语学习者提供必备的国情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经过德语专家和学者的长期努力,国情学现已有了应用时的具体原则,并成为德语课堂中固定的一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外语界人士意识到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外语教学内容和方式发生了新的演进,交际教学法以及跨文化交际学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人们开始强调交际和文化的重要性,国情知识乃是在这种形势下逐渐受到重视。德语作为我国外语教学的一部分,也在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大潮中转变思路,开始引进包括国情学在内的德语教学法先进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在此情况下,德语国家国情逐步融入我国的德语教学中。   教材在外语教学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涵盖了外语教学中出现的基本要点,体现了所用教学法和方法论的重要因素,在教学大纲、教学情景和学习者之间处于核心地位,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其作用无可替代。教材的重要性决定了教材分析的意义,教材在教学中所起的中心作用必然将国情受到重视这一改变反映到中国德语教材中,通过对中国德语教材进行分析去发现和体会这种改变,探寻德语国家国情在中国德语教材中的结合应用也就势在必行。   本文选取了集时代性、专业性和受众性子一身的当代中国德语教材《当代大学德语》作教材分析,旨在探讨德语国家国情在中国德语教材中的结合应用情况,与语言教学的结合程度,培养了学生的何种能力,以及国情的地位、作用等相关问题。本文通过使用理论演绎和实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首先对相关理论作了介绍,并结合前人的标准和我国德语教学现状制定了本文的教材分析标准,从结合方式的多样性、德国国情内容、区域多样性、客观现实性、跨文化性和学习方式六个大方面,结合归纳总结和分类分析等方法对《当代大学德语》教材做系统地实例分析,指出该教材在结合国情方式的多样性,国情信息的较全面性,国情知识的客观现实性,国情的跨文化性以及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但在区域多样性方面重视程度不够。   《当代大学德语》作为我国德语教材一个时代的代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德语国家国情在我国德语教材中结合应用的现状和趋势:国情在我国德语教材中正在占据重要地位,并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与语言学习相结合,促进语言习得,为学习者传递了必备知识,重要的是它有利于培养德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本文也针对《当代大学德语》中的不足处,如真实文本、国情的内容与话题、区域多样性、自主学习等方面为日后的教材编撰提出了建议。   本文研究的成果可为日后相关分析提供依据,反映现阶段我国德语教学和教材的特点,并可用于未来德语教学和德语教材的编撰上,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其他文献
美籍印度作家巴拉蒂.慕克吉和中国朝鲜族作家许莲顺创造了许多优秀的离散族裔作品,这些作品主要反映离散族裔在混杂的文化氛围中的身份困惑问题。两位作者分别在《茉莉花》和
现今,英国人哈葛德主要以他的文学成就闻名遐迩。《百合纳达》是一部角色全都是祖鲁人的历史传奇小说,在哈葛德众多的作品中,它被誉为最优秀的一部。杜伯是南非本土人全国大会的
哈罗德·品特(1930--2008)是20世纪后半叶杰出的戏剧家,被誉为继萧伯纳之后英国最重要的剧作家,他于2005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创作生涯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的威胁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