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学习在初中美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exrhyth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的提倡,以及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探究式学习日益在国内外教育界得到广泛认同。时至今日,各国再次掀起探究式学习的新浪潮,这是基于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和科学教育进步转变原有学习方式的新发展;也是历经演变与发展,基于“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旨在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新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中就强调,课程的改革旨在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改革提倡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来促进学习开展。美术“欣赏·评述”是基于认识和理解美术作品和对审美具有普遍意义的视觉现象,提高学生理解力与审美力,从而培养民族精神、爱国情感、多元化的人格特质的一个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对“欣赏·评述”领域要求在回应与表述中强调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肢体和图像等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深刻认识和理解;鼓励学生敢于大胆的分析和假设、独立思考解疑,表达对作品的独有的自我观念,并运用美术术语加以评价和论述。探讨如何将探究的学习方式更好的融入“欣赏·评述”领域,在当今仍以接受式为主的美术学科的学习中有着深远意义,同时也是课程改革中亟需应对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主要通过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等的方法,在立足研究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前提下,力求突破过去固有模式,探索初中美术“欣赏·评述”领域中探究式学习应用的新范式。全文共分为五章,绪论:分析探究式学习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和现实的研究意义以及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阐述探究式学习的定义、特征和类型;第二章:阐述了美术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的内涵与应用意义。并以河南省安阳市第九中学为例,分析当下在初中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主要教学法和探究式学习的应用现状。同时依据从课程标准的内在要求、“读图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建构主义三方面理论分析探究式学习应用于初中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重要性与意义。本文的重点第三章:通过研究理论与教材编排、课程内容相结合,围绕探究主题、组织形式、问题情境、探究策略、学习评价五阶段展开,并举例说明,探讨将探究式学习应用于初中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策略;第四章:以人美版七年级《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课为教学案例,将探究式学习应用于实践,并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总结和反思,为探究式学习更好的应用于初中美术“欣赏·评述”领域提出有关改进意见;第五章:结论。通过上文分析总结探究式学习应用于初中美术“欣赏·评述”领域的意义和重要性。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大血藤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HPLC Ultimate XB-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乙腈-甲醇(1∶1)为A相,0.1%磷酸水为B相,流速
目的:观察鹿茸-山药药对醇提物(CRP)的补虚作用。方法:取48只雄性小鼠18~20 g,随机分为4组,空白、模型、阳性对照组、给药组,每组12只,空白组和模型组每只给予生理盐水0.01 mL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国外电影和电视节目大量涌入中国。因此,翻译学者和译员开始关注字幕翻译这一领域。本文以目的论和文化翻译观为
从 4种活性污泥中驯化分离了 1 2种菌 ,考查了它们对含高浓度植物类油脂污水的降解能力 ,各菌种 72h内对CODCr超过 1 0 g/L油脂配水的去除率都接近或超过 80 % ,特别是编号为
目的:研究茜草和茜草炭对正常Wistar大鼠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通过其药理作用探讨它们的止血化瘀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6组,每组7只,分别为茜草和茜草炭水煎制低剂
本文通过对齐鲁石化电信网络中心华为传输设备所发生的故障的一些分析及处理阐述了华为网管在对传输设备故障的分析和定位中所起到的重大作用,并提及部分华为设备故障处理的
近几年,大学英语的功能和重要性引起了很多教育者的重视,与其相关的课程也成了某些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重点。但是,对于一些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较差的独立院校来说,未能将专业
<正>2013年被互联网业界称为移动新媒体元年。有专家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二至三年后,新媒体格局还将会发生重大变化。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传统媒体的身影,其
以2008年汶川地震中映秀中学倒塌的一栋教学楼结构单体为原型,按基于冗余度理论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改进设计,并采用静力弹塑性Push-Over方法对原设计结构和改进设计结构的抗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是目前世界各国所广泛研究的抗震设计理论.它是一种强调性能控制和资源最优化的设计观念,较现有的抗震设计理念更为科学、合理、灵活.是未来建筑抗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