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柠檬烯是植物天然单环单萜类次生代谢产物,常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生物燃料、生物防治及化工生产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目前,柠檬烯主要通过植物提取法进行工业生产,该方法不仅能耗大且难以保证柠檬烯的产量和质量。利用代谢工程策略和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生产柠檬烯及其衍生物,具有绿色、产物纯度高、易于分离纯化、可规模化放大、供应稳定等优势。近年来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合成
【基金项目】
: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20JM177); 中国高校科学基金(编号:245201831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1602218和3180152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柠檬烯是植物天然单环单萜类次生代谢产物,常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生物燃料、生物防治及化工生产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目前,柠檬烯主要通过植物提取法进行工业生产,该方法不仅能耗大且难以保证柠檬烯的产量和质量。利用代谢工程策略和合成生物学技术构建微生物细胞工厂生产柠檬烯及其衍生物,具有绿色、产物纯度高、易于分离纯化、可规模化放大、供应稳定等优势。近年来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合成柠檬烯及其衍生物研究中取得了诸多进展,包括底盘微生物的选择和改造、关键酶的发掘与编辑、柠檬烯衍生物的微生物合成、发酵过程的优化、合成途径的设计、表达和优化等。目前将单萜及其衍生物生物合成途径整合进宿主细胞,仍然面临着单萜合酶具有多种活性、流向目标产物代谢通量低、天然稳态的干扰及单萜对宿主的细胞毒性等问题。圆红冬孢酵母具有较为广泛的底物利用谱和产物谱、较好的鲁棒性、发达的MVA途径等,可以作为高值化合物生物合成的底盘微生物。因此,本文以圆红冬孢酵母np11作为宿主菌,通过引入橙花基二磷酸合酶(NPPS)和柠檬来源的柠檬烯合酶(Clt LS1)构建了柠檬烯异源生物合成途径,探究了类胡萝卜素合成旁路途径及基因元件(启动子和柠檬烯合酶)对柠檬烯产量的影响;然后利用模块化工程、蛋白融合策略及组合代谢工程进一步改善柠檬烯合成;探究了圆红冬孢酵母过氧化物酶体区室化的能力,得到了N端和C端的过氧化化物酶体定位肽,并将正交柠檬烯合成途径靶向到过氧化物酶体;研究了圆红冬孢酵母异源生物合成柠檬烯衍生物的能力,为圆红冬孢酵母生产高值化合物提供一定的参考。本论文取得了结果如下:一、以圆红冬孢酵母为底盘构建了柠檬烯生物合成工程菌株。引入多毛番茄来源的NPPS和Clt LS1及过表达截短的内源羟甲基戊二酰-Co A还原酶(HMGR),初步构建了正交柠檬烯异源生物合成菌株,产量达6.7 mg/L;当以类胡萝卜素缺陷菌株作为平台菌株,木糖还原酶启动子(p XYL)和柠檬烯合酶Clt LS1作为基因元件,柠檬烯的最高产量提高至37.71 mg/L。初步选择了柠檬烯生物合成的底盘细胞、基因元件等,为后面的研究打下基础。二、利用组合代谢工程改善了圆红冬孢酵母工程菌株柠檬烯的产量。通过引入MVA途径关键酶即来自粪肠球菌乙酰辅酶A(Ac-Co A)乙酰转移酶/HMG-Co A还原酶(Ef Mva E)和HMG-Co A合酶(Ef Mva S)和来自马氏甲烷八叠球菌的甲羟戊酸激酶(Mm MK),工程菌株柠檬烯产量达107.23 mg/L;蛋白融合策略具有减少酶与底物的空间距离、提高底物的可及性、弱化代谢溢流及增强融合蛋白催化效率等作用,本研究利用蛋白融合策略将NPPS和Clt LS1进行融合,比较了5种蛋白柔性连接子及蛋白正/反向融合对工程菌株柠檬烯产量的影响,证明了利用GGGS将NPPS和Clt LS1正向融合能够改善柠檬烯的合成,得到139.74 mg/L的柠檬烯,是表达游离酶菌株的3.7倍;然后两种策略进行组合,得到的工程菌株产生393.48 mg/L的柠檬烯,进一步改善了工程菌株柠檬烯的产量;最后进行工程菌株柠檬烯耐受性实验,得到了较为耐受柠檬烯的菌株。三、圆红冬孢酵母过氧化物酶体区室化合成柠檬烯。以红色或绿色荧光蛋白作为荧光标记,以内源过氧化物酶体蛋白Pex11作为参考;利用荧光共定位的方法验证了过氧化物酶体I型定位肽(PTS1)及II型(PTS2)的定位效果,到了4个I型(AKL、SKL、AKM和ARL)及1个II型过氧化物酶体定位肽(PTS2-39AA);对过氧化物酶体膜蛋白Pex11的结构进行分析,并截短/截取Pex11中的疑似II型定位肽的序列,与红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可能Pex11不含有I和II型过氧化物酶体定位肽,均不能将目标蛋白靶向到过氧化物酶体上。最后,利用PTS1(SKL)将柠檬烯合成途径的部分基因靶向到过氧化物酶体,获得菌株产生2.0 mg/L左右的柠檬烯。为圆红冬孢酵母过氧化物酶体区室化合成高值化合物提供了科学参考。四、分别引入香芹酮和薄荷酮异源生物合成途径,表征了圆红冬孢酵母合成萜类化合物的能力。通过引入大冷杉来源的香叶基焦磷酸合酶(GPPS)、薄荷来源的(-)-柠檬烯合酶(Mst LS)和香芹醇脱氢酶(CD)、拟南芥的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PR)与内源HMGR,实现香芹醇和香芹酮的初步合成;获得了表达(-)-柠檬烯合酶Mst LS、来自薄荷(Mentha x piperita)的细胞色素P450(-)-柠檬烯-3-羟化酶(L3H)和(-)-反式-异胡椒醇脱氢酶(IPDH)的工程菌株,但尚未检测到目标产物。结合前期实验结果分析可能是由于前体物供应不足导致的。综上,本研究实现了柠檬烯及其部分衍生物的从头生物合成,证明了圆红冬孢酵母区室化的潜能,是一株潜在的单萜类化合物高效合成的平台菌株。
其他文献
1.研究背景膀胱癌(bladder cancer,BC)是全球第十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90%的膀胱癌类型是尿路上皮癌,又称为移行细胞癌。鳞状癌和腺癌虽然不常见(分别为5%和2%),但一经发现,多为晚期,死亡率较高。2020年全球估计有573275例新病例和212536人死亡。据估计,2020年美国有81,400例膀胱癌新病例和17980例膀胱癌死亡。在我国,过去十年,膀胱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明显
通过水滴模板法制备的聚合物有序多孔膜具有均匀规整的孔结构,在精密分离、细胞培养、光电功能器件、微反应器、液滴操控等领域具有应用前景。聚合物是制备有序多孔膜的常用材料,迄今为止已有上百种聚合物用于有序多孔膜的制备,其拓扑结构和化学组成对水滴模板法成膜十分关键。本文从聚合物分子设计出发,讨论聚合物拓扑结构和化学组成对有序多孔膜形貌的影响,发展基于有序多孔膜材料及其结构的潜在应用,并探索有序多孔膜的连续
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具有成因复杂,储层非均质性高的特点。其储层质量对后续高效开发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复杂的地下地质情况不仅严重制约地质与地球物理测试、测量的数据质量,也使得传统的储层表征方法难以满足火山岩储层识别与预测的生产需求。针对此,本论文以春风油田排66块石炭系火山岩油藏为例,结合地质、地球物理、动态生产等多尺度资料,以数据空间相关性信息与连续性信息利用为切入点,以地质统计学、人工智能等交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酒精等明确肝损伤因素外其他因素所导致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即在不过量饮酒的基础上,脂肪在肝中大量累积并产生病变。NAFLD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病理改变,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影响了全球25%~30%的人群,且发病率在不断升高,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2018年,我国NAFLD患病率达到32.9
富勒烯(C60)的自由基捕捉能力能够显著提高聚烯烃的热稳定性,但是单独使用对聚合物的阻燃性能影响不大。本文基于富勒烯的自由基捕捉能力和膨胀型阻燃剂(IFR)的阻燃机理,研究两者复配对聚乙烯(PE)热稳定和阻燃性能的影响。首先,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 PE/IFR/C60复合材料,研究了 C60对膨胀阻燃聚乙烯体系热稳定性和阻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60加入到膨胀阻燃聚乙烯体系中会优先参与膨胀型阻燃
文化遗产保护是二十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一场社会实践与知识运动,对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与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地方资本为视角,以广西防城港市文保单位“黄氏平夷将领纪念堂”为例,探讨在地民众将式微的家祠发展为公祠并使其发展存续的遗产化实践问题,从而揭示遗产得以“活化”利用的地方资本转化逻辑。
Ziegler-Natta(Z-N)催化剂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催化剂,主要应用于聚烯烃生产,目前全球每年使用Z-N催化剂生产的聚烯烃产量已超过1亿吨,约占聚烯烃总产量的75%,占所有合成聚合物的三分之一。Z-N催化剂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将是聚烯烃生产的主力催化剂。虽然负载型Z-N催化剂的工业化应用已经逐渐成熟,同时许多科研工作者对该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基础研究,但是在聚合反应机理,催化剂的结构与聚合
宫颈癌是全球女性第四大常见癌症,呈高死亡率,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2020年全球估计有604,127例新发宫颈癌病例和341,831例死亡。近90%的宫颈癌的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近年来,随着宫颈癌筛查工作的普及和HPV疫苗的广泛应用,发达国家宫颈癌的发病率已明显下降,而我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却有升高趋势。据估计,2016年中国新增病例11.93万例,死亡3.72万例。山西省是我国宫颈癌的重灾区,据文献
1980年我国开始征收现代意义上的个人所得税,自开征之初至2018年第七次个税改革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居民收入形式与消费结构均比较单一,流动人口数量较少,因此人户分离现象也不突出,单独申报制的申报单位、以代扣代缴为主的申报方式与属地化先行的申报地点能够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2018年新一轮税制改革后开始实施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课税模式,费用扣除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税制的根本性变革使得继续推行单
聚合物的性能及其应用不仅受化学组成、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等因素的影响,还与拓扑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合成具有复杂拓扑结构的聚合物,探索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是高分子科学和应用材料科学的重要课题。巧妙地设计与结合不同聚合方法对于合成拓扑高分子非常重要,不仅能够使合成过程简单高效,还能简化后处理步骤。然而目前报道所涉及到的聚合反应类型均无法兼顾到这两点,导致制备过程繁琐,更不利于将来可能的工业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