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发行保荐制度研究及绩效检验——基于信息经济学视野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yi8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基于信息经济学视角,以中国证券发行保荐制度的历史演进和背景、保荐制度理论解释及其绩效检视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未有保荐人参与的发行市场模型以及保荐人参与的发行市场模型,探讨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源头性问题-证券发行制度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保荐制度做出了一个客观的绩效评价。   从我国证券发行市场监管制度的变化,保荐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国际相关保荐制度来看,保荐制度的产生是必然的,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从理论框架推导的结论,发行市场存在逆向选择,为了保证发行市场的顺利运行,证监会选择保荐制度也有理论的必然性。绩效分析也证明了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上保荐制度的有效性。   在本文中,本文借助基本的阿克洛夫模型说明由于上市公司业绩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发行市场存在理论上完全失灵的可能性,从理论上解释保荐制度产生的必然性。并指出由于一二级市场高额差价存在,以及上市公司业绩分布不是均匀分布,使得发行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情况。论证表明,保荐机构进行有效保荐能较好地传递发行人的质量信号,它能使发行市场得到帕累托改进。模型结果表明,在一个不完善的市场上,保荐机构利用其特殊地位进行低效的保荐,其保荐结果中会有假冒公司。当差公司被保荐为好公司的概率a大于某一个值a0时,市场会出现混同均衡——差公司冒充好公司。差假冒的概率随着投资者对该公司偏好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好公司和差公司新股价格差距的增加,差公司假冒的概率也增加;同时提高差公司的保荐成本是减少假冒概率的有效手段。结论还表明,投资者投资频率不高或者发行人实际经营信息不容易检验的公司,更容易出现假冒现象。   在我国,虽然已经有大量的上市公司,但是发行市场上的质量信号传递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因为是证监会建立了保荐制度,使得投资者逐步信赖它们的保荐结果。本文证明了,有竞争性的保荐机构能真正有效地进行保荐。因为,保荐机构的唯一资产是信誉,而信誉的基础是长期行为,保荐制度的建立的基本功能就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保荐机构才有积极性。   本文拟在以下方面实现创新:   第一,为分析我国证券发行监管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近几年国内理论界开始关注证券监管的理论研究。根据本文所获得的文献,国内专门研究证券发行监管问题特别是制度的著作与论文还不多见。主要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进行分析,本文以信息经济学为视角,把中国证券发行监管的制度变迁、保荐制度的理论分析及其绩效检视为研究题目,目的是分析中国证券发行监管的制度变迁,给出保荐人相应的理论解释,客观衡量它的绩效,并进而提出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因此,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   第二,指出中国发行市场是信息不完备的市场,存在典型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情形,证监会在多目标规划下,在不完备信息市场中引入了保荐制度,保荐机构充当信息传递和担保的角色,较好解决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本文构造了保荐制度下的发行模型。该模型的建构建基于现有的一些基础理论,具有较强的逻辑结构,有助于更好地解释和建构我国证券发行监管制度的理论基础。也为正确评估中国证券发行监管保荐人制度绩效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和绩效分析的参照。   第三,根据理论模型的结论,确定全面、客观的绩效评判标准,提出了改进方向和措施,为未来发行监管制度的变迁提出了方向。
其他文献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持续增长需要继续发挥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规模经济效应,实现产业转型发展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保障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2008年的金融危机
为了保证考试系统测试的公正性,本文利用面向对象技术实现了一种使试题顺序上随机出现的方法.
摘要: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诸多行业逐渐加强计算机相关技术的应用频率,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经济得到高速发展。近年来,社会对于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数量在逐年增加,并且对于计算机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针对于中职院校计算机教育工作来说,为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计算机人才,需要不断加强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热情,掌握专业的计算机技能,具备计算机技能的实践操作能力。本论文通过对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