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圈结构的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层级配置优化策略研究——以山西省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bp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人性化、高效率的公共服务设施越来越深入到城市生活的各个角落,新的公共服务功能需求与满足方式也在不断出现。可在我国广大的小城镇层级与区域范围,大多仍处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覆盖的低标准、低效率阶段,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内涵式发展的进程。小城镇作为城乡联结纽带与农村区域中心,承担着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异的重要使命。本文以山西省小城镇为研究范围,探索山西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现状问题和未来的可能发展方向,提出了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优化策略。  当前我国有关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相关规范尚不完备,而传统的依据行政区划范围按等级序列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方法,很多时候也与实际使用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使得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无法满足城乡统筹建设的均等化、公平化、公正化要求。根据公共服务设施的社会属性特征与生活相关性特点,本论文选取“生活圈”这一视角对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与使用问题进行研究,既尊重原有行政区划下的社会生活结构一体性的特点,又看到跨行政区划等级限制的生活圈存在的现实,试图通过新的区域空间划分概念,弥补一般性的依据行政区划进行空间界定,按等级序列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方法的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区域范围内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补充性依据,推动公共服务设施的一体化建设。  此次研究特别选取山西省太榆都市区与上党城镇群的小城镇密集区作为相关生活圈体系下的公共服务设施层级建设问题的研究对象。通过对两个城镇群内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情况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生活圈层结构特点与类型特征。而后基于动态的、系统的研究角度提出社会生活圈层、时间生活圈层和功能生活圈层的概念,并从文化背景、出行时间、功能等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指出采用生活圈层概念对于指导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的实际意义。最后根据这三类生活圈层结构的综合运行机制,总结归纳公共服务设施的类型配置、层级配置与空间配置方法,引导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层级体系优化建设。
其他文献
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传统村落,有着较封闭与自给自足的特点。当下乡村社会中的经济、文化、思想意识等都已今非昔比,传统村落也在发生改变,时至今日,在其周边或多或少都建立起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地区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生动的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然而,近些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工业化建筑材料,现代化生活设施,机械化
文化中心是基于多元功能空间所形成的复杂共享公共场所,其开放性、地域性、综合性和多元性等特征是城市发展文脉的阐释。本设计以建始县文化中心设计项目为研究对象,透过城市发
在80年代以来城市大规模的改造与更新进程中,城市固有的物质形态与结构极大地遭到改变,特别是城市特色的人为破坏与形象趋同已经再也不能使城市成为人们记忆中那熟悉的家园和故
近年来细颗粒物PM2.5引起的空气质量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亟待解决的主要环境问题,垂直绿化有较好的细颗粒物沉降效果,有望成为改善空气质量以对抗细颗粒物污染的
从最早的城市出现至今,每个城市的空间结构都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之中,总结其中规律,可以将其归纳为若干种演变类型。而从农业经济时代开始,码头、仓库等最初意义上的物流节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夏热冬冷地区的室内热环境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得该地区的室内热环境比较恶劣,而且该地区的大多数建筑普遍没有采暖和降温措施,只是通过冬天关
近几年,保障性住房与绿色建筑成为我国住宅产业中的两大热点。绿色建筑理论使保障性住房更加完善,同时大量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也为绿色建筑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两者关系相辅
公共性日渐成为当下中国公共空间一个令人棘手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作为重要的公共建筑,主要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公共空间,扮演着社区中心的角色,其公共性包含着
城市光环境建设是城市整体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优秀的城市照明规划不仅满足城市基础设施照明功能,提高人民居住质量,减少交通事故和犯罪行为的发生,更能够提升城市形象和品味,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