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姻缘传》行为动词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yagongz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醒世姻缘传》的行为动词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了界定分类、词义和结构的分析。《醒世姻缘传》是明清之际较有特色的一部世情小说,该书大约成书于清初。清初属近代汉语晚期,是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转变的时期,该书是研究近代汉语发展史不可多得的文献之一。但目前对《醒世姻缘传》的研究多局限在文学研究、作者和成书年代的考证上,语言研究则多为方言的考释,少见对其动词进行专门的研究。而动词是语言中最重要的词类,行为动词又是动词中最基本、数量最多的一类,很有研究价值。行为动词用法也很灵活,常用在叙述句中,能突出地表现人类行为活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古代汉语的行为动词研究要多一些,但近代汉语研究者对这一问题关注较少。故本文特选取了动词的一类——行为动词作为研究对象。《醒世姻缘传》中共有行为动词1100个。首先,本文参考有关论著对行为动词的界定和分类方法,将行为动词定义为“由人发出的,导致某种外部活动的动词”;同时根据词义将其分为两大类:表示单独或主要由某些器官、部位发出的动作行为的动词和动作行为不大明显、较抽象的动词。第一大类又分为四小类,分别是:五官和头部的动作行为,胳膊或手的动作行为,腿或脚的动作行为,整个身体的动作行为。由于是从意义上对行为动词进行分类,所以分类可能会出现不严密的情况。其次,在词义上对行为动词进行了比较分析:先选取了10组常用的同义行为动词作为辨析对象。对同义词的辨析主要以其语义层面和语用层面的“异”为主,同时辅以语法层面,进而从多方面来体现词的常用性和使用范围的宽窄。在对《醒世姻缘传》中同义行为动词进行辨析后发现:在语义上,同义词在行为的受事、方式、程度、原因、目的、情态、结果、时间等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一组同义词在语用上的差异影响到它们出现的场合及情感的表达。接着,把《醒世姻缘传》中的行为动词同现代汉语进行了比较分析,从两个方面考察了《醒世姻缘传》中行为动词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现代汉语基本已不使用的;现代汉语虽然还在使用,但其词性或意义发生了变化的。本文还讨论了“寻、找”,“行、走”这两组常用行为动词的演变和发展。再次,本文对此书中的行为动词进行了结构分析:1100个行为动词中,有单音词541个,占全部动词的49.18%;双音词559个,占全部动词总数的50.82%,其中绝大多数是合成词,有545个,占双音动词总数的97.50%,单纯词有14个,占双音动词总数的2.50%。《醒世姻缘传》中出现的词缀,尤其是后缀是比较有特色的。最后,本文总结出《醒世姻缘传》的语言具有以下特点:①生活性。书中所用语言非常口语化,非常贴切生活实际,有着浓厚的生活气息;②独特性。由于《醒世姻缘传》是一部口语性极强的著作,所以出现了诸多属该书特有的行为动词。所谓“独特性”是指《大词典》以《醒世姻缘传》文例为首例或独例来设立的词条或义项;③方言性。《醒世姻缘传》一书中的语言多用山东方言,尤其是人物的对话,因此全书读来本色自然,保存了当时大量的方言词汇。
其他文献
本文针对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简要分析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指出加强中小学教师心理学培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科
<正>【裁判要旨】特许经营合同中,被特许人未按照或者超出许可范围使用注册商标的行为既构成违约,也构成侵权,商标权人有权选择违约之诉或者侵权之诉。被特许人构成根本违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当今世界已然成为一个大大的地球村,所有的村民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互相交流。为了成功地进行交流,我们认为单纯学习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了解与目标
传统反讽言语研究主要集中在修辞与审美两个方面。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语用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认知语言学为反讽言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舞台。随着反讽言语理解成为研
TCP协议是目前Internet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传输层协议,已经成为端到端可靠数据传输的事实标准。但是由于卫星链路的长传输时延、高误码率和链路带宽不对称等特性,使得卫星链路
城市形象视觉符号是以传播城市特色及规范城市管理为主体,通过视觉元素中一些特定的符号、图形、颜色、文字等元素的组合而构成。城市视觉符号的地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变
“南京之问”是一个关系南京城市发展、考验江苏境界担当的“时代之问”。坚定回答“南京之问”,既要深刻把握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提升南京省会城市功能和中心城市首位度的重大意
报纸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对同义反复类典型构式(X是X)的生成和识解机制进行研究。其研究目的在于说明该构式的生成动机和识解机制可以在认知理论(原型范畴理论,非范
《修行道地经》是西晉時期译经家竺法护的一部重要译作,其语言通俗易懂,含有较多的口语成分,具有很大的词汇史研究价值。本文就以这部书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的训诂方法,辅之以现代
乌江,贵州省第一大河,乌江流域主要生活的是汉、彝、苗、布依、回、土家族等民族,各民族有各自的民族民间文化特点,特别是各民族的民歌,更是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现仅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