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7年以来,南黄海海域每年夏季均会受到浒苔灾害的影响,为治理浒苔,中国政府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等资源。基于此,本文通过遥感技术手段与野外实测数据相结合的方式,对南黄海浒苔消亡过程及对沿海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的研究。首先获取了MODIS、HJ-1A/B CCD以及GF-1等多源遥感影像数据,并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算法(NDVI)提取了2011-2018年南黄海海域浒苔的时空分布信息,对年际间浒苔灾害的漂移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海表温度对浒苔的影响。之后在宏观尺度上,对研究区内浒苔完整生命周期内海洋表层叶绿素a浓度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浒苔消亡过程,基于海阳市海上监测站点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浒苔消亡对叶绿素a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研究结论包括:(1)综合2011-2018年南黄海海域浒苔分布信息发现,浒苔覆盖面积总体上呈递增趋势,2015年6月下旬浒苔覆盖面积达到8a中最大值,面积约为1714.21km2;浒苔影响面积则呈现出波浪式趋势,2014年7月中旬浒苔影响面积达到8a中最大值,面积约为39020.63 km2。基于遥感影像,最早于5月上旬在江苏省苏北浅滩附近海域监测到浒苔分布,之后浒苔开始向北漂移进入山东半岛附近海域。(2)海表温度是影响浒苔暴发的关键环境因子,5月份内海表温度距平值与浒苔平均增长速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R2=0.62)。PAR与SST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且8a间5-8月份内研究区PAR值始终维持在40-50 mol m-2d-1范围内,适宜的光照及温度环境为浒苔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能量,加之苏北浅滩附近海域丰富的营养盐,使得浒苔在5月份内就表现出较高的生长速率。(3)在空间分布上,山东半岛范围内的叶绿素a浓度低于江苏浅滩,浓度均值约为4-5 mg/m3,而研究区内整体上近海范围的叶绿素a浓度要比远海高。在时间分布上,研究区5-6月份叶绿素a浓度逐月减少,而在7-8月份则逐月升高,8a间研究区内叶绿素a浓度变化的趋势为“整体升高—局部降低—缓慢升高—逐渐稳定”。(4)根据研究区多元回归结果显示,浒苔消亡期间叶绿素a浓度与海表温度、盐度、磷酸盐以及DIN等环境因子有关(R2=0.50,p<0.001)。其中DIN以及磷酸盐含量是影响叶绿素a浓度的重要环境因子,叶绿素a浓度与DIN含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磷酸盐含量为负相关关系。丁字湾内海域叶绿素a浓度主要受白沙河及五龙河河流输入影响,而丁字湾外沿海海域叶绿素a浓度主要受浒苔消亡影响。与5月份相比,研究区叶绿素a浓度均值由1.398μg/L升高至2.819μg/L,加之相关海域受人类活动、陆源输入及黄海冷水团影响,海阳市沿海海域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并容易引发赤潮等次生藻类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