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1965-)是当代著名作家。他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于2003年出版,2007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此书一经出版即受到文学评论界及读者的好评。小说叙述了一个阿富汗贵族男孩阿米尔的故事,他因为背叛好友哈桑而懊悔不已,直到多年后终于得到救赎的机会。阿米尔的人格在救赎过程中得以升华。本文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试图探讨阿米尔的人格结构在背叛与救赎过程中的变化过程及其重要意义。首先,论文分析了阿米尔本我的压抑和释放。母爱的缺失、父爱认同的失败以及不融洽的同龄人关系导致其本我的极度压抑。在本我的控制下,阿米尔扮演了跋扈的主人、不忠的朋友以及可耻的栽赃嫁祸者等角色。其次,论文研究了阿米尔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自我意识到了来自本我、超我以及现实的各种焦虑。为了应对焦虑,理性的自我采取了一系列防御机制。最后,论文讨论了阿米尔追求完美的超我。阿米尔超我的建立来自父亲对“罪”的解读、拉可汗的教诲以及宗教的影响。通过对父亲、妻子和索拉博的无私宽恕与救赎,阿米尔的超我得到了升华。人格结构得以最终实现完整。通过对阿米尔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小说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表达了作者对阿富汗人民强烈的人性关怀。通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阿米尔进行解读,分析阿米尔人格与行为的关系,可以看出阿米尔并非所谓的懦弱之人,而是一个具爱心、自私、嫉妒和宽容于一身的人。通过对阿米尔的描写,胡赛尼探究了复杂的人性。对阿米尔的重新解读丰富了作品的人性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