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揭示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和大学生人格现状以及两者在各维度上的差异,探寻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人格类积极力量,探讨培养大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策略。很多实验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人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人际关系。本文研究人格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一方面拓展大学生人际关系研究维度,验证和运用积极心理学有关理论;另一方面也给有关部门进行大学生心理咨询与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和一定的借鉴意义,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帮助,同时也为有人际困扰的大学生探索自己提供启示,使其更好的了解自我、寻找自信心、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促进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本文应用美国心理学家(R.B. Cattell)编制的《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量表》和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等人编制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10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使用SPSS16.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约半数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良好,其余半数在人际交往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扰,与异性交往方面存在困扰最多。2.大学生人际关系不同专业之间无显著差异。但年级、性别、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学业成绩的不同造成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显著差异。就年级而论,大一的状况最好,其次是大四、大二、大三;就性别而论,女生好于男生;就生源地而论,农村籍学生好于城镇籍学生;就家庭经济状况而论,家庭经济状况一般的好于很好和较差的;就学业成绩而论,成绩处于中游偏下的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最好,其次是中游偏上、中游、下游、上游。3.在16种人格因素中,除实验性与人际关系各因子都不相关外,其他15种人格因素都与人际关系总分或因子呈显著相关。人际关系总体状况与智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世故性、自律性呈显著正相关,与怀疑性、独立性、紧张性呈显著负相关。4.兴奋性、忧虑性、稳定性、自律性、幻想性、怀疑性、独立性、乐群性、世故性对人际交往能力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