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炉龄是衡量转炉生产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提高炉龄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溅渣护炉技术是提高炉龄,使转炉实现长寿化最重要、最通用的技术。转炉双联工艺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炉龄是衡量转炉生产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提高炉龄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溅渣护炉技术是提高炉龄,使转炉实现长寿化最重要、最通用的技术。转炉双联工艺是当前钒钛磁铁矿提钒的主流工艺。由于钒渣(FeO-SiO2-V2O3-TiO2系)与转炉钢渣(CaO-SiO2-FeO系)渣系的截然不同,导致二者对转炉碱性炉衬的侵蚀以及溅渣护炉的物理化学规律有本质区别,在炼钢转炉上成熟应用的溅渣护炉技术不能简单照搬移植用于提钒转炉。因此,针对提钒转炉溅渣护炉的基础研究亟待加强。本文结合基于离子分子共存理论的计算和溶解平衡实验,研究了钒渣中MgO的饱和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MgO在FeO-SiO2-V2O3渣系中的饱和溶解度与V2O3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FeO/SiO2比呈负相关关系。MgO溶解度随TiO2和Al2O3含量增加而增大,随MnO含量增加而降低。温度每增加40℃,MgO溶解度增加0.5%。采用动态溶解实验系统研究了MgO-C质耐材在钒渣中的蚀损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MgO-C质耐材在MgO饱和钒渣中的溶解动力学方程并计算获得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明确了MgO-C质耐材在MgO饱和钒渣中溶解的限制性环节。MgO-C质耐材在钒渣中的蚀损速度随MgO和V2O3含量的增加而降低,随FeO/SiO2比值的增大而加剧,随实验温度、旋转速度的增加而增加。MgO-C质耐材在MgO饱和钒渣中的溶解活化能为179.44 KJ/mol,属于扩散控制范围。计算推导得到的J因子表达式亦验证了此观点。通过对动态溶解实验结束后的试样进行微观形貌和成分分析,研究了MgO-C质耐材与钒渣反应界面的演变规律。发现反应界面存在明显的过渡层。渣中的TiO2、MnO、Al2O3均会加剧MgO-C质耐材的蚀损。蚀损机理主要是通过熔渣中的Fe2+沿着MgO-C质耐材试样的间隙、裂纹向原质层内部渗透。MgO通过增加熔渣的粘度,降低Fe2+与MgO-C质耐材试样的传质系数,同时降低MgO-C质耐材试样中MgO颗粒的溶解驱动力,从而改善对试样的侵蚀。
其他文献
采用固相法制备了丙烯酸丁酯接枝聚丙烯(PP—g—BA),研究了反应时间、单体用量、引发剂用量对丙烯酸丁酯(BA)接枝率的影响,对接枝共聚物的结晶性能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和分析。结
新课改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构建高效趣味的高中数学教学课堂.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渗透数学文化,这需要教师要
镉(Cd)是动植物非必需元素,被认为是毒性最强的重金属之一。土壤中过量的重金属不仅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还可以经食物链危害人体的健康。增强植物重金属耐性和降低植物体内
生活性街道是居民重要的生活空间,同时也是城市中数量最多的街道类型。然而近年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使生活性街道氛围变得冷漠,追求效率的规划方式使街道空间缺少对人的关怀。行人空间被车辆挤占、沿街建筑过高过密等问题为居民带来不同方面的压力。而目前,已有生活性街道人性化相关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较少有量化的研究及建议指标,人本理念在街道实际建设中难以落实,生活性街道人本化量化研究势在必行。本文以街道空间感知体验
在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的时代,传统企业的生产经营模式已不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吸引了大批企业家对研发创新的关注度。然而,从企业研发投入到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所需的时间周期较长并且整个研发过程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当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外部融资能力有限时,将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难题。由于金融发展可以改善企业的融资环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融资能力和
地下水天然露头作为岩溶山区农村的重要供水水源,其流量动态的变化对供水的保障程度起到决定性作用。本文以堰塘泉为例,分析了泉流量的年内、年际变化规律,采用SARIMA模型,建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属于世界第三大重要农作物,低温危害一直是限制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开展马铃薯耐受低温相关的研究,意义重大。本实验室前期利
受长期生活习惯和经济水平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住宅的通风方式以自然通风和渗透通风为主。而长期以来中国环境问题突出,即使近两年有所改善,但依然不容乐观。因此,人们不
自3月29日起,我国已总体上进入汛期。近日,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南方出现大范围强降雨过程,防汛抗旱准备工作进入关键阶段。今天,国家防总召开2014年第一次全体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
1概述JB/T 11842—2014《铸造磨段》是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1年12月下达的制定计划(工信厅科[2011]165号)。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由全国铸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