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结合语言学习的社会学研究与二语习得理论对上海市杨浦区公办学校六年级预备班3350名学生以及其家长展开调查。本研究数据主要基于杨浦区教育学院从23所公办学校采取的数据。选择这些城区以及城乡交接处的公办学校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为了调查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英语学习状况。在3350名学生中沪籍和非沪籍学生的比率为2.5:1。此研究在运行SPSS数据分析时采取了抽样调查,从中选择了7所学校的六年级生进行了分析。研究目的为调查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英语成果有影响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家庭条件,搬迁经历,和学生个体因素对英语学习成果有影响。其中搬迁经历导致英语学习上的消极影响主要为学生学习语言的自信心和主动性减少。这种结果从另一方面表明我国外语教学资源的不平衡导致从外地搬到上海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学习障碍。在家庭背景因素方面,本研究把重点放在母亲的教育背景和母亲可利用的文化资源(cultural capital)上。我们把在此研究背景中的文化资源分为:物质资源、教育背景、可用与母子/母女交流的空余时间、对教育系统信息的掌握、社会信心、教育知识。研究结果表明母亲的教育背景对孩子英语学习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不过消极影响远大于积极影响。最后我们从二语习得理论角度分析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态度对学习语言造成的影响。研究学生语言学习态度时候我们把它放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多种相互联系的因素当中进行了分析,比如:母语学习阶段资源匮乏性、英语学习时的没有鼓励性的环境、学习者信心等因素。本论文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对中国英语学习现状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情况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为本论文的理论依据。主要介绍了Stern的语言学习社会环境因素,Bourdieu的文化资源因素和‘惯性’,最后一个为二语习得中的Dynamic Systematic Theory。第三部分为研究设计和数据分析。第四部分为基于分析结果的进一步讨论。最后部分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