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与史传传统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dj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的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以其深广的忧愤和形式的特别名动宇内,同时,它又是我国讽刺文学的经典之作。它在艺术上极富开拓性,现代小说的特征最为明显,在小说史和文学史上具有堪与《红楼梦》相媲美的重要地位。它向现代意义上的小说靠拢之时,对古典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史传传统仍然保持着一定的承继关系。本文运用西方叙事学、新历史主义相关原理,结合中国叙事理论,并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厘清《儒林外史》与“历史编纂学之间可比性”,探讨了《儒林外史》叙事手段与史传传统之间的关联性,考察了作者自觉借鉴史传叙事策略的写作意图。本文主要观点如下:   一、《儒林外史》与“补史之阙”。中国古代文人具有深沉的历史意识,他们的创作与“史传传统”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本章认为吴敬梓具有深厚的补史意识,试图通过百年儒林的记述来“补史之阙”。《儒林外史》的“补史”思想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稗补正的儒林人物序列;一是“劝善惩恶”的写作思想;一是“述往思来”的著述理想。   二、《儒林外史》与“实录”精神。“史传实录”从艺术方法到艺术精神上都对“文学实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儒林外史》“实录”了自己熟悉的人与事,运用“春秋笔法”将褒贬隐藏在叙事之中,描写人物善恶必书、妍媸毕露,力求真实再现康、雍、乾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境况和精神世界。   三、《儒林外史》与纪传叙事。本章认为《儒林外史》深受《史记》开创的“以人系事”纪传叙事的影响,借鉴史传纪传体叙事手法,以反对“功名富贵”与倡导“文行出处”来架构小说的行文思路,为儒林人士立传,形成了一个独传、合传与类传既递进又统一的结构层次。并以此批判科举制腐蚀下文人扭曲的灵魂,思考着理想知识分子的建构质素。   四、史传传统与叙事之源。《儒林外史》之所以与史传传统关联颇深,除了吴敬梓作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内在的本质要求外,尚与中华民族深沉的历史意识与深厚的史传传统相关,尤其是历史叙事的高度发达,为小说叙事提供了充足的叙事资源。  
其他文献
《温州经籍志》三十三卷、外编二卷、辨误一卷,是孙诒让根据史志及各家文集,并兼采《四库全书总目》、《直斋书录解题》、《千顷堂书目》等资料编纂而成。该书为辑录体解题书目
《陌上桑》是汉乐府最著名的篇章之一,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汉乐府双璧。汉魏六朝时期,《陌上桑》拟作共计34首,比该时期人们热衷的《长安有狭邪行》的拟作还多一首,数量上
吕天成的《曲品》是中国古代戏曲品评批评的开山之作,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戏曲理论。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曲品》的戏曲理论和价值。   文章共分为三个
刘过出身乱世,亲眼目睹了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接受了风雷激荡的战争洗礼,而这也恰恰成为了激发他文思词情的契机。刘过虽“少有志节,以功业自许”,但是仕途坎坷,饱尝种种人生况昧,历
《农桑经》是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于康熙四十四年完成的一部农学著作,该书集中反映了清初山东淄川一带农业和蚕桑的生产情况。关于作者蒲松龄,历来学术界对他的研究侧重于他
汤显祖在晚明社会动荡、复古文风弥漫之际登上了文坛。他的尺牍在其散文创作中别具特色。汤显祖的尺牍从内容上主要分为议政论时、论学衡文、寄情抒怀三个方面。汤显祖提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