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绵城市建设以能有效降低径流污染、避免水资源短缺、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减少城市热岛效应、改善人居环境等诸多特点成为了当今的热点。本课题以长沙市高铁新城为研究区域,制定了常规及海绵建设方案,用SWMM模拟并评估方案效果。在建立城市雨洪模型过程中首先收集了高铁新城的水文资料、管网资料、下垫面资料,还通过短历时暴雨雨型系统获取了能为SWMM识别的2013年、2014年以及2015年的连续降雨资料文件,为模型的真实可靠性提供了支撑。利用ARCGIS软件划分子汇水区,提取子汇水区平均坡度,提高了模型的精度。然后对管网进行概化,包括1988个管道,水泵8个。2013个节点,其中包括1929个检查井,30个排放口,28个分流井以及26个蓄水池。模型建立后,通过模拟计算并整理得出常规开发方案下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013年为37.57%,2014年为39.78%,2015年为39.69%。三年综合径流控制率为39.09%。通过对下垫面进行分析提出第一个海绵开发方案(即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通过模拟计算后整理得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013年为70.25%,2014年为73.13%,2015年为73.59%,且三年综合径流控制率为72.45%。结果表明海绵开发方案控制径流方面优于常规开发方案,但均未达到75%的要求,有待改进,在此基础上优化提出海绵方案二(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生物滞留设施)、海绵方案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及海绵方案四(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分别计算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比较得出海绵开发方案四(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的组合是最佳开发方案,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013年为80.68%,2014年为81.61%,2015年为82.80%,且三年综合径流控制率为81.79%。均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方案的优化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最后设计了三种不同雨峰位置的降雨雨型,以海绵方案四(透水铺装+绿色屋顶+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为研究对象运行模型计算,研究了海绵方案应对不同暴雨雨型的效果,得出了此海绵方案应对前峰、中峰、后峰三种雨型均较好,且应对前峰型降雨效果最佳的结果,此海绵方案适应长沙地区的降雨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