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巴尔蒂斯是法国二十世纪具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二十世纪的欧洲艺术舞台上,各种艺术流派纷繁错杂,艺术家各自将自己形色的思想观念作为对新潮流的创新与发展,正是在这样状态下使得艺术失去了共同的语言。当所有人都在努力使自己标新立异的时候,巴尔蒂斯选择了一条和他毕生时代相平行的道路,一个人孤独地前行着,他用自由的灵魂去感悟时代下的本质,运用独树一帜的绘画语言记述着被人遗忘的真实,巴尔蒂斯通过学习古典大师的艺术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尔蒂斯是法国二十世纪具象绘画的代表人物,二十世纪的欧洲艺术舞台上,各种艺术流派纷繁错杂,艺术家各自将自己形色的思想观念作为对新潮流的创新与发展,正是在这样状态下使得艺术失去了共同的语言。当所有人都在努力使自己标新立异的时候,巴尔蒂斯选择了一条和他毕生时代相平行的道路,一个人孤独地前行着,他用自由的灵魂去感悟时代下的本质,运用独树一帜的绘画语言记述着被人遗忘的真实,巴尔蒂斯通过学习古典大师的艺术处理手法,总结出具有自己风格的绘画语言,通过匠心独运的表现形式,试图将自己的思想内涵传递给作品前的观者,巴尔蒂斯将猫的形象运用在自己毕生的画面上,猫形象已然成为了他孤独情感的标志。本论文将分为七个部分进行研究,首先是对论文的选题和目的、有关巴尔蒂斯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等分别进行阐述,其次从哲学层面和心理学层面分别对孤独的概念作了诠释同时结合巴尔蒂斯的绘画进行了简要论述,接着从巴尔蒂斯所处的社会背景、艺术经历和个人性格几个方面分析了巴尔蒂斯孤独情感的形成因素,同时融入巴尔蒂斯绘画风格上所受的影响和巴尔蒂斯绘画中猫形象的象征意义,重点在第六章对巴尔蒂斯画面中的猫形象从构图、色调、肌理几个方面进行了梳理,详细的分析出巴尔蒂斯在猫形象的处理上的规律,最后探讨了巴尔蒂斯的绘画对后世的现实意义以及对笔者创作的影响,最后在结语中简要概括了巴尔蒂斯绘画语言的特点和作用,重新认识巴尔蒂斯区别于其他艺术家的不同精神本质。笔者主要通过收集文献,大量阅读与巴尔蒂斯相关的史料、画册书籍等,了解巴尔蒂斯相关背景,同时对相关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和分析基础上,结合本论文的内容需要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选择和运用。另外,笔者通过对巴尔蒂斯的绘画作品进行临摹,体会到了巴尔蒂斯在绘画上的一些形式表达语言,再加以对画面进行观察、分析和对比巴尔蒂斯画面中含有猫形象的作品,找出画家频繁使用猫形象这一客观物象所隐含的根本目的。最后得出结论:在巴尔蒂斯作品中,猫这一形象始终贯穿其绘画的一生,猫是喜好独立行动且有着独立思想的动物,故而它不可能将饲养它的主人视为君主,百依百顺。巴尔蒂斯曾说过他自己就是猫,他借猫喻己,将自己孤僻的一生寄托于猫这个具体的表象之下,其作品始终保持着自由的精神和传统的样式,以形象传达神思,借真正物镜描画内心,实中求虚,动中取静,创造了一个脱离于时代的隐匿世界。
其他文献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特别强调了新形势下发挥农村集体经济重要性。受经济体制变革的影响,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就当前现状而言,受社会、制度、历史、经济、资金实力、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从各地实际出发,对农村集体经济进行研究,明了现状,分析问题及原因,制定相应的策略,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的良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也是一种文学形式。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对戏曲的翻译研究仍然比较欠缺。蒲剧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之一,明嘉靖年间已基本形成。其表演形式十分丰富,语言独特,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现阶段的戏曲研究多偏向于京剧,并没有基于蒲剧的翻译研究,如果没有对地方戏曲翻译的研究,中国
产业扶贫是新时期新阶段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举措之一,是2020年实现绝对贫困人口脱贫的关键措施。随着中国扶贫工作的不断发展,产业扶贫所能产生的作用越来越被历史和人民肯定,扶贫效果显著,扶贫满意度高,是扶贫政策中的治本之策。简单来说,产业扶贫就是是把有劳动力能力的贫困户拉到在产业发展的道路上来,使贫困户与政府和企业建立利益联结,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拉着他们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在精准扶贫的发展背景下,J县
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国内外翻译界对其开展的理论研究与翻译实践仍然有限,因而拓展戏剧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而语境理论在这一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对话是构成戏剧文本主体内容特有的语言形式,无论是源语作者的戏剧创作还是译者的翻译活动都要受到语境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语境理论可以指导剧作家借助有限的舞台空间与时间创作出众多优秀的戏剧作品。另一方面,语境理
在面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资源短缺等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时,推动能源消费结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主体到以清洁低碳为主导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利用生物质气化合成气生物甲烷化生产的甲烷可以作为化石天然气的替代品。该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步骤:1)将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气化得到气化合成气;2)利用微生物将气化合成气厌氧发酵生产甲烷。该方法规避了传统厌氧发酵难以突破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难水解的限制。合成气中的CO在生物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时代趋势,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出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素养。“学会学习”作为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一大要点,对于它的研究有利于为人们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方法论指导,提高人们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新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高中地理学科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高一学生正处于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过渡的时期,也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这
近年来,国务院推广双随机监管模式的力度愈来愈强,2016-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多次部署将双随机这一新型监管模式应用至执法领域的重点工作。这一创新型监管模式为科学高效监督管理提供了新思路,是政府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过渡的积极探索。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塑造公开透明的政府形象,而且助力于营造公平便捷透明的营商环境。关于“双随机、一公开”以往研究,大多从其作用与贡献、存在问题和路径优化方面进行了研究
本报告语料选自英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约翰·闵福德在2016年于上海的一次关于《易经》翻译的报告全文,题为《易经在西方》。全文共分三部分:一是约翰讲自己当年学习汉文化的经历;二是他对翻译《易经》的经还是传的思考;最后是他概述西方历史上对《易经》的研究与反响。考虑到原文的语言特征,本报告选取中国当代翻译理论中的“化境论”来指导翻译,此论由中国著名学者钱钟书所提。简言之,化境要求有二:一是可读性,即译文
高中思政课教师问题意识是教师对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相关的思想性、政治性、科学性、实效性、时效性等内容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和洞察力,以“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和能力的总称。高中思政课教师养成必要的问题意识是新时代加强高中思政课教育的客观要求,是启发引导学生养成问题意识的客观需要,是促进高中思政课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要求,对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论文通过文献研究、调查访谈
本翻译实践报告以《蓝图:良好社会的进化起源》中第十一、第十二章部分内容为翻译素材,源语言文本主要讨论了基因与文化,自然与社会规则的主题。本篇文本属于信息性文本,具有一定学术型,作者在阐述观点时大量引证,表现手法多样,而且逻辑性很强。但是,由于英汉之间存在行文逻辑,思维方式等差异,如何在译文中重现语篇的连贯性,实现译文的信息交际功能是本次翻译的主要目的,也是一个难点。通过分析源文本并研究相关理论,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