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辣椒(Chili pepper)是一种茄科辣椒属植物,在全国普遍栽培,是一种大众化蔬菜,也可药用。2010年在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地区首次发现辣椒菌核病发生,造成辣椒成片死亡,发病率约为30%,产量大大降低。在前人的报道研究中,关于十字花科油菜,豆科大豆,菊科向日葵等作物的菌核病的文献较多,但对于辣椒菌核病的研究却很少有报道。本试验对辣椒菌核病的田间症状、病原菌的形态、生物学特性、ITS序列、室内药效和田间药效试验等方面进行研究。辣椒全生育期都可受到菌核病的危害,主要发生在辣椒开花期至挂果期,引起全株性枯萎死亡。辣椒病原菌培养3d后开始出现白色棉絮状菌丝,并集结成团,4d-7d菌丝团由浅褐色变成黑色,形成菌核。菌核表面不光滑,质地坚硬,长形或圆形或不规则形鼠粪状,内部为白色或略呈粉红色。菌丝在PDA培养基上生长,可产生少量色素(灰色)。菌核萌发可生成子囊盘,子囊盘杯状,浅肉色至褐色,柄褐色细长,子囊圆柱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椭圆形。侧丝细长,线性,夹生在子囊之间。按照柯赫氏法则测定方法,将分离菌株回接到辣椒健株10d后,接种出现的症状与田间症状相一致。接种发病的菌落形态与初次分离菌株的菌落形态特征相同,证明该分离菌株是辣椒菌核病的致病菌株。通过ITS序列分析可知:辣椒菌核病菌与GenBank登录号为JN013184.1等的5种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序列同源性极高,结合病害田间症状,病原菌形态特征、培养性状等研究,鉴定辣椒菌核病病原菌为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riorum(Lib.)de Bary]。对辣椒菌核病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病原菌菌丝在培养基上生长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在pH为3~11范围内都可以生长,最适生长pH为5~7。菌丝生长对硝酸钠利用最差,丙氨酸和蛋白胨利用最好。碳源以果糖生长较慢,蔗糖生长较好。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0℃~30℃,培养基除米糠培养基外其余都适合菌核萌发,在pH为3-11范围内都可以萌发,最适萌发pH范围为3~7。碳源中,果糖不利于菌核萌发,最适合菌核萌发的氮源为蛋白胨,菌核的致死温度为70℃,菌核浸泡45d及以上不萌发。在供试的7种药剂中,50%速克灵WP和43%戊唑醇SC对辣椒菌核病的抑菌效果最好,抑菌率为100%。70%甲基硫菌灵WP抑菌效果较好,抑制率为58.8%~89.4%,50%多菌灵和10%多抗霉素WP,在高浓度(100ug/ml)条件下,抑菌效果分别是71.8%和84.7%,在低浓度条件下,没有抑菌作用或抑菌效果很差。在所有处理浓度条件下,50%扑海因WP和58%辣椒君克WP,抑菌效果很差或无抑菌效果。在田间药效试验中,43%戊唑醇SC对辣椒菌核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治效果可达86.21%,其次为50%速克灵WP(79.31%),70%甲基硫菌灵WP效果最差,防治效果为7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