缄默知识视角下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机制及其应用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1次 | 上传用户:wooiche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学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传统的客观性知识观把课堂教学看成维护和再生产知识客观性信念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知识高效地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却很少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研究性学习则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教育与生活相联系。鉴于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差异,本文从知识性质的角度出发,选定了缄默知识这个视角,关键是要深入而准确地揭示缄默知识视角下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机制,力图对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做些许有益的探索。论文安排了4个部分,以缄默知识和研究性学习的内在联系作为基础,依次推进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机制研究。第一部分分析缄默知识的内涵、层次、呈现方式和基本特征。第二部分揭示了缄默知识视角下的学习观、缄默知识的学习方式和过程,以及缄默知识对学生的发展功能和形成机制。第三部分在缄默知识的视角下概述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能力,分析了研究性学习能力的结构和形成要素,进而提出了缄默知识视角下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形成机制。第四部分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特点,并提出了缄默知识视角下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本文认为,个体在多元动机的激励下,与复杂情境以及他人的相互作用(交往)是研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客观基础;个体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体验,实现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和两种知识(缄默知识和显性知识)体系的修正完善,从而建构起新的知识和理解,在内部建构起调节行为的心理结构的过程,是研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内在机制;个体经由实践表现出来的问题解决行为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行为的变化,是研究性学习能力形成的外在表现。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做到:承认学生缄默知识的存在,分析影响;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指导,让学生与教师或专家共同研究;任务导向,发挥研究性学习的“整体效应”;加强对学生体验和反思的指导;创造实践的机会和情境。
其他文献
表示起点类的介词“从、由”和表示终点类的介词“在、到”是韩国学生在汉语使用中偏误率较高的介词。本文以“汉语空间介词‘从、由、在、到’与韩语相应表达方式的对比研究
井下施工中物资运输保障系统设计对于提高井巷施工速度至关重要。为了解决井巷开拓中下放混凝土等支护材料的无法满足施工需要问题,经多方案比较,在地面合适位置布置钻孔将混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观念开始与世界接轨,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国际化。同样的,对于培养人才主要的场所-学校来说,也进行着不小的改革。教育者们的观念发生转变,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