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研究 ——以临清时调为例

来源 :聊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融媒体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模式,它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平台,充分整合与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达到媒体之间的互补和完善。正是借助融媒体的传播优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传播具有了高效性与即时性、权威性与精准性、交互性与多维性以及立体性与沉浸性的典型特点,也为非遗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临清时调作为非遗艺术的典型代表,在社会不断变革的当下仍然具有极高的传承价值。因此,借助融媒体的传播优势,传播与发展以临清时调为代表的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融媒体时代,临清时调的传播迎来了新的契机,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与分析。首先,概述了融媒体的含义、特点以及融媒体传播非遗的优势。其次,介绍了临清时调的发展脉络,从唱词、曲牌、曲目及表演形式四方面分析了临清时调的艺术特征,阐述了临清时调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及所体现的民俗文化,并分析了临清时调的传播现状。最后,本文力求在保证临清时调“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借助融媒体传播非遗的优势,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从多元传播方式的视角,研究以临清时调为代表的非遗传播方式,探索融媒体时代下我国非遗传播的多元化路径: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吸引年轻一代喜爱非遗,助力非遗的活态传承;通过举办艺术文化节,强化代际传播为主、网络传播为辅的立体化传播模式,唤醒本土人民的集体记忆;通过开发文旅演艺,打造网络多渠道传播、受众多感官体验的传播阵地,提升本土人民的文化自信及异地游客的文化认同;通过加强非遗博物馆的线上线下联动传播,实现非遗的立体化、数字化呈现,提升受众群体的沉浸式文化体验;通过短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吸引年轻受众,使非遗传播真正覆盖不同年龄段的受众群体;通过开设非遗VR网络课堂,吸引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非遗,突破非遗传统传承方式的单向传播限制与地域界限。融媒体时代下,非遗的传播路径被极大拓宽,在未来,非遗的传播方式将更加多元化。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创新非遗传播方式,是彰显人文特色、延续历史文脉的重要措施。探索融媒体时代下非遗的多元化传播方式,不仅有利于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生活,凝聚文化合力,推动国家精神文化建设,还有利于促进非遗与文旅、文创等相关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中国品牌,推进社会经济的蓬勃发展。
其他文献
写作作为英语学习的四项基本技能之一,在整个英语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写作课堂中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学过程单一、枯燥,学生学习兴趣欠缺,写作水平偏低。因此,许多研究者致力于寻求一种高效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获取信息和表达意义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世纪90年代,多模态理论在西方国家兴起。学者们认为人在交际时不仅通过语言模态进行交流和传递信息,还包括图片、音乐、肢体
图像史料作为史料的一种类型,在补史证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图像史料所具有的教学价值也逐渐被人所挖掘,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图像史料所具有的简明直观的特点,使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创设历史情景教学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到目前为止,图像史料已经成为历史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根据笔者在教育实践期间的观察来看,图像史料教学在实际运用中还
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由于受生活视野所限,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比较少,对社会的责任认知还明显不足,然而社会责任感又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备素养,因此,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本文主要通过阐述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及其重要性,分析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联系,并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发现初中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以及《
概要写作是高中英语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它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交际功能,而且在学术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学术报告和论文写作的重要环节。一份质量高的概要写作既需要写作者具备丰富的概要写作知识,也要求写作者能灵活使用学习策略。认知策略作为学习策略的重要一环,有利于提高高中英语概要写作的效率和质量。因此,研究高中英语概要写作任务中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研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寻求一种新的模式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成为现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为此,本研究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方面对学习共同体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初中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原因,并提出初中英语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策略。本研究通过梳理文献,在对学习共同体研究的基础上,进入个案学校(聊城市W中
鲁西段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元代会通河开通以来,人工河道与自然河道的交织,打破了鲁西地区原有水环境运行的自然状态,动摇了汉代以来黄河对地区水环境影响的主导地位。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耦合关系影响下,鲁西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发生较大变化,并逐渐陷入“水环境的内卷化”。鲁西运河的畅通,促进了鲁西地区水环境的发展。自元世祖开会通河后,汶水、泗水、黄河、彰水、卫水在鲁西地区得以汇聚,增加了沿
21世纪以来,社会变化速度明显加快,对教育也提出了巨大挑战,新课改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学科育人目标,认为学生只有具有面对新世纪的核心素养,才能具备适应未来世界的品质。地理课程标准也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重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研学旅行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不仅是学科知识的简单延伸,
地理课程标准改革强调了学生的地理空间能力培养,心理地图的形成和塑造是提高地理空间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在综述心理地图的内涵、特征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与案例设计等方法,对聊城市二中与四中高中生的心理地图现状及教师进行调查,分析了高中生心理地图构建的影响因素;以高中生地理空间能力为目标,提出了学生的心理地图构建策略与步骤;并以“世界的洋流”教学设计辅以例证,结果如下:(1)影响高中生心理地图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是歌剧《风在哪一个方向吹》中最经典的咏叹调之一。整部歌剧共8幕,咏叹调《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出现在歌剧第六幕《生活困顿》中,故事讲述了徐志摩收到了林徽因的邀请,但又因他和陆小曼生活现状的窘迫无法去参加她的讲座,回想起往事,情绪涌上心头,演唱的这首咏叹调。本文主要先从该作品的词曲作者为切入点,从创作背景入手,重点分析了咏叹调《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音与诗的
越来越多的现代作曲家从中国传统的诗词歌赋中汲取营养、获得灵感,将诗与乐进行大胆的结合与创新,《枫桥夜泊》就是这样一首取材于古诗词的优秀现代古筝协奏曲。该曲风格独特,题材创新,以写意的笔触描绘出一幅颇具中国风情的水墨画卷,让听者仿佛身临其境。作曲家王建民先生运用了一种较为综合、较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用现代化的创作技法巧妙地表达出乐曲的创作意图和思想内涵,这首作品无论是在处理手法还是表达形式上,都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