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了解决布局调整后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距离较远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困难,使得农村的寄宿制学校迅速成长起来。寄宿制小学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产物,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但寄宿制学校仍是教育的短板,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2018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为了解决布局调整后农村地区中小学生上学距离较远和留守儿童的教育困难,使得农村的寄宿制学校迅速成长起来。寄宿制小学对于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产物,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采取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不断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但寄宿制学校仍是教育的短板,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2018年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小规模学校和乡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振兴乡村教育的目标。伴随着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形式向小学低年级延伸,低龄学生发展的问题逐渐凸显。所以,笔者希望根据这次研究,来呈现寄宿制小学在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和近些年的发展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以便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促进其更科学健康的发展,也给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笔者通过整理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托对湖北省Z县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调研,在教育公平理论视角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希望可以提出更科学和贴合实际的对策建议。
根据这个逻辑思路,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作为文章的开头部分,内容包括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的界定、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介绍了农村寄宿制小学发展的历史沿革。第三章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视角教育公平理论,接着将教育公平理论与农村寄宿制小学建立联系。第四章是中国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发展现状,以湖北省Z县的农村寄宿制小学为例分析了中国农村寄宿制小学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第五章、第六章基于教育公平理论分析了中国农村寄宿制小学存在问题的原因,从而为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发展进一步提出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以若干所高校的“青年千人计划”政策为例从而对其基本政策以及所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探究和分析。首先,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青年千人”的基本政策做出了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青年千人计划”的政策分析、“青年千人计划”的政策执行情况分析以及“青年千人计划”政策中引进者与被引进者对该政策的评价。其中“青年千人计划”的政策执行情况分析着重点在于对不同区域以及不同层次高校“青年千人”人才引进工作所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并得到国家的重视。为了高职院校更好的发展,我国积极倡导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共同培养技术型人才,现代学徒制应运而生。2014年6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在2015年至2018年期间,教育部每年新增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基于现代学徒制的背景下,学校需要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短短几年,“双导师”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进程的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为了培养合格的教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传统的孤立式的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和教育的快速发展。本文基于社会资本理论,研究所处学校这个场域中的教师专业合作问题。教师在学校中,基于专业发展的合作要求,需要建立专业合作的发展机制,促进教师之间知识共享,培养教师专业合作文化氛围。本研究选择中学教师专业合作为研
高校辅导员作为一个对大学生发展和学校管理起着重要作用的特殊群体,明确其工作职责和专业定位对于辅导员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当今时代,思想文化交汇、信息革命变革所带来的教育环境变化深入高等教育各个领域。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融合进一步加大了辅导员工作的难度。但与此同时,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建设深入人心,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进一步催化了关于高校辅导员的对策研究,许多专家学者开
随着中国基础教育减负政策的落实,小学生在校时间明显缩短,而现阶段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双职工家庭为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地带存在“真空”监管难题,小学生课后的接送、看护与教育问题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各类课后托管服务应运而生。由于市场托管机构长期缺乏有效的监管逐渐暴露出收费混乱、师资不稳定、托管质量差等问题,家长对安全优质的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怀有越来越强烈的诉求,家长普遍呼吁政府能够担起职责
大学生资助工作是落实国家教育兴国战略、实现科技强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事关脱贫攻坚,事关社会公平,此项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资金数额大,受资助对象广泛,且其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广受社会关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的大学生资助工作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国内对此项工作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工作实践,亟待从专业角度加强研究,使其进一步系统化、理论化,以便
在中国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已成为现代大学内部“共同治理”的应有之义。虽然许多高校已出台不少举措,使学生在高校管理方面有一定程度参与,但总体而言,仍处于呼吁尝试阶段。因观念更新不够,制度保障不力,方式渠道不畅,学生参与依然较少。目前学术界已有许多理论研究,探讨如何将学生这一参与主体融入高校共同治理中,但参与的进程较缓慢,成效不明显。在行为科学中,计划行为理论已被证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发展为较高水平。并且,中国现阶段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在往更高层次发展。当前教育信息化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作用。而伴随信息化进程的加快,义务教育数字鸿沟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通过物理手段填平数字鸿沟的同时,更应关注弥合学生在技能和使用方面的鸿沟,实现对新数字鸿沟的跨越,从而助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笔者通过回顾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
在新时期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小学生“减负”的问题再次凸显出来。减轻小学生过多过重的课业负担,这不仅仅关乎学生个体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对于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减负”问题已延续数十年未有根本性改观,“减负难”似乎已成不争事实,那么,“减负”究竟难在哪里?其主要“症结”是什么?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减负”的出路又在何方?对
建国以来,中国义务教育取得了翻天覆地成就。但是,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教育还面临诸多难题,农村小规模学校仍然处于被漠视、被遗忘的角落。办学条件落后、教育经费不足、师资队伍短缺等问题长期存在,导致农村小规模教师不能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课程,农村学生生源持续流失,农村小规模学校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问题成为中国义务教育事业中最薄弱的一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