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雨水利用事业开始发展起来。2007年北京市新建雨水设施300余项,是雨水大规模应用的第一年。但是在雨水管理技术及政策上也存在些问题,如雨水利用模式单一、雨水规模不合适、雨水管理政策制定较慢等。本文主要从雨水利用模式及关键参数优选和雨水管理框架设计两方面入手进行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北京市200余项雨水利用项目进行了调研分析,对其中的42项项目的运行状况进行了重点考察和水质、水量跟踪监测。经过对主要水质指标(CODσ和浊度)综合分析比较后提出雨水回用模式的推荐次序为:土壤滤池、带沉砂池的雨水池、内渗渗井、多介质滤池、渗透墙、雨水池,罐、雨水池串联。重点推荐土壤滤池为核心的净化工艺,其出水水质较好;另外对现状雨水利用工程系统设计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对策。
(2)在分析北京市30年降雨特性的基础上,用频率累计法建立了径流系数、设计规模(降雨量)与年收集水量的统计模型与解析图表,为雨水直接利用优化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从降雨特性需水量和投资角度,对雨水池和建筑单体雨水罐利用模式的最优规模进行了求解,并在此基础上对重点考察的雨水利用项目进行了规模分析。
(3)对雨水回用于绿化用途的供水保证率进行了分析,并对年值计算法的绿化供水保证率提出了修正系数。通过修正,可得到较为准确的月值计算法供水水量和天数保证率,从而简化了月值计算法的计算过程。
(4)对渗透铺装、下凹绿地、雨水花园等典型滞留减排模式的减排效果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区域内不同径流系数、不同设计规模(降雨量)与减排量之间的关系,并给出了相应的年体积径流系数。
(5)在北京雨水调研实效分析、国外雨水管理经验借鉴、雨水产业属性分析及雨水利用设施政策接受度调查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以政府管制政策为基础,经济激励政策为核心,技术手段、信息公开、流域合作、监督管理、公众参与及宣传教育等为辅的雨水管理框架。对其中主要的政府管制和经济激励政策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针对北京的实际情况提出了雨水管理政策要分阶段实施,各种手段在项目开发建设阶段的具体应用情况也不同。
在北京市已建雨水利用工程调研的基础上,对雨水利用工程模式优选和关键设计参数研究及雨水管理政策框架进行研究,其为北京市雨水利用事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