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无人车是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转向系统则是无人车实现无人驾驶技术的重要执行系统。为了提高自主转向的可靠性,具有冗余备份的双电机自主转向系统的研究以及自主转向系统的容错控制研究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无人车双电机自主转向系统的转角跟随问题,提出双转向电机的协调控制研究,在确保转角精确跟随的同时,提高转向电机的稳定性,此外还提出转向电机的故障检测方案以及容错控制方法,以提高自主转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人车是未来智能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转向系统则是无人车实现无人驾驶技术的重要执行系统。为了提高自主转向的可靠性,具有冗余备份的双电机自主转向系统的研究以及自主转向系统的容错控制研究受到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针对无人车双电机自主转向系统的转角跟随问题,提出双转向电机的协调控制研究,在确保转角精确跟随的同时,提高转向电机的稳定性,此外还提出转向电机的故障检测方案以及容错控制方法,以提高自主转向系统的可靠性及无人车的安全性。首先,无人车双电机自主转向系统联合建模与仿真。分析搭建了转向电机模型以及转向器模型,基于此,搭建了转角环-速度环-电流环控制的转角电机与电流环控制的转矩电机组成的双电机自主转向系统。又基于车辆动力学模型及运动学模型,搭建了上层模型预测轨迹跟踪控制器。为了验证模型的准确度,搭建了CarSim与Simulink联合仿真平台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所搭建的双电机自主转向系统有良好的转角跟随能力,基于该自主转向系统的无人车具有较好的轨迹跟踪效果。其次,在双电机自主转向系统架构的基础上,研究双电机协调转向控制方法。分析轨迹跟踪过程中负载变化造成转向电机不稳定性的原因,为此建立了转向阻力矩的模型,分析了不同车速以及不同前轮转角下的转向阻力矩的变化趋势,基于转向阻力矩的变化趋势,结合type-2模糊算法,以车速和转角作为控制器的输入,以双电机的协调系数作为控制器的输出,建立了49条模糊规则,设计了转角电机与转矩电机协调转向的协调转向控制器。基于联合仿真平台对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协调转向控制器的作用下,原地转向以及双移线轨迹过程中转角电机的电流和转速更加平稳,保证了转角跟随的精确性及转向电机的稳定性。再次,提出双转向电机的故障检测方案以及自主转向系统的容错控制策略。为了提高自主转向系统的可靠性,对转向电机的故障类型进行分析,分别针对转角电机与转矩电机提出了故障检测方案,及时地定位电机的故障。然后针对电机轻微故障,提出双电机协调转向的被动容错控制策略,以弥补故障电机力矩不足的表现,保证转角的跟随。针对电机严重故障,为了减少故障电机对整个自主转向系统带来的不确定的影响,提出了由反演控制与全局滑模控制组成的主动容错器,控制非故障电机进行单独转向,增加了转向系统对转角跟随的精确性以及鲁棒性。最后,进行了自主转向系统的硬件在环半实物测试,在实际的控制器中验证所提出的自主转向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搭建了双电机自主转向台架以及车辆模型、轨迹跟踪算法、双电机协调转向算法、故障检测以及容错控制算法等等,并通过实验软件进行了系统通讯配置,从而完成了转向台架-整车模型-ECU的双电机自主转向试验测试平台。HiL试验表明,上层MPC轨迹跟踪控制器能够实时优化出目标转角,所搭建的双电机自主转向台架能够很好的进行转角跟随,并在协调转向控制器的作用下,保证了轨迹跟踪过程中转角电机的电流以及转速的稳定性;所提出的故障检测以及容错控制策略能够及时地发现故障,并且保证了在转向电机不同故障程度下自主转向系统对转角的跟随能力,保证了无人车的安全性。
其他文献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交通事故导致人员死亡的数量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其中,行人、骑脚踏车者和摩托车驾驶员占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的很大比例。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内部的乘员约束系统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车内乘员的被动安全保护措施相对较为完善,然而同为交通道路的使用者,行人以及二轮车骑行者并没有得到较全面的被动安全保护。故本文针对车外行人以及二轮车骑行人员,提出一款可以穿戴的安全气囊系统,在上述人员与汽车碰撞过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智能汽车轨迹跟踪控制技术日趋重要。本研究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新能源汽车”专项子课题,对智能汽车轨迹跟踪与避障控制进行了研究。针对中高速大曲率工况下,智能汽车轨迹跟踪精度和稳定性急剧下降的问题,本文采用线性时变模型预测控制方法,建立了轮胎侧偏角和横摆稳定软约束,保证轮胎处于线性稳定范围内,从而提高轨迹跟踪的精度和稳定性。考虑到模型预测控制计算量大、实时性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
车辆自主导航算法是当前智能车辆领域研究热点,传统车辆自主导航系统高度依赖于GPS位置信号。然而,在现代军事化环境作战场景下,由于信号干扰等因素,往往难以获取准确可靠的GPS信号;同时,由于信号干扰,车辆难以实时获取前方道路可通行性信息,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的导航需求。因此,实现车辆在无GPS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导航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的车辆自主导航算法,为无GPS复杂环
智能车辆技术能够实现车辆自主操纵,使驾驶员的双手从复杂的驾驶环境中得到解放,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频率,减少交通拥堵等情况的发生。而路径跟踪则是智能车辆实现其智能化行为的重要环节,同时,对规划的路径进行准确且稳定的跟踪是实现智能驾驶的基础。本文对智能车辆路径跟踪控制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建立适用于低速工况的二轮车辆几何转向模型,同时建立考虑动力学特性的二自由度车辆动力学模型。基于二轮车辆几何转向模型对纯
由于化石能源的开发,传统燃油汽车的尾气产生许多环境污染物。电动汽车具有无污染和低噪声等优点,是解决资源匮乏和温室效应问题的重要途径。永磁同步电动机具有诸多优点,例如效率高、体积小等,被认为是替代汽油机的绿色动力源。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Finite Set-Model Predictve Control,FS-MPC)因其高性能、快速动态响应和强鲁棒性而成为一种流行的控制策略。同时,它易于建立模型,
高性能纤维材料已广泛应用于军事及体育防护用品领域,剪切增稠材料与高性能纤维材料结合制备的材料具有优异的抗冲击性能,利用复合纤维材料研制的抗冲减振装置对大型土木工程来说,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外部冲击损害。剪切增稠胶(Shear Thickening Gel,STG)具有很好能量吸收效果以及抵抗变形能力;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Ultra-High Molecular Weigh Polyethylene,
近年来,伴随制药行业飞速发展,环境中制药废水污染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全球各流域均能检测到不同程度的抗生素污染,水体中不断蓄积的抗生素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极大危害。与传统氧化、降解等水污染处理技术相比,吸附法由于经济环保、操作简单等优点成为最切实可行的药物污染治理方法之一。本文基于二维类石墨烯型薄层氮化硼(BN)纳米材料,通过调变合成方法和条件,构建了三种高吸附性能的掺金属氮化硼基纳米复合材料
交通强国,铁路先行。为推进国家铁路建设与保障线路安全运营,各种智能监测设备层出不穷,其中以激光雷达最为热门。相较于其它类型的监测设备,以激光为信号载体的激光雷达能够更好的实现监测功能。传统激光雷达大多是基于车载自动驾驶应用而开发,注重高刷新率与超远距离大视场角,对细节辨识需求不高,这显然不太符合铁路监测的需求。通过设计一套可行的机械结构实现高分辨单线激光雷达三维扫描,可以改善传统激光雷达纵向角分辨
由于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包括轮毂电机、控制单元、传感单元等被安装在有限的轮毂空间内,具有高度集成特性,路面冲击、振动、电机温升、逆变器死区等因素不仅会导致位置传感器产生灵敏度变差、温度漂移等问题,配置机械式传感器还增长了电机的体积、系统成本与故障率。因此有必要研究一种不需要位置传感器完成转子电角度与电角速度估算的技术,来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轮毂电机的在线参数辨识和无位置传感器策略展开了研究。首先,阐述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电催化能源转化和存储技术在减少CO2的排放量、获得高利用价值的化学燃料和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设计和发展性能优异的电催化剂是实现能源转化的当务之急。单原子催化剂不仅实现了100%的金属原子利用率,还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因此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化学反应。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CO2在二维材料上的催化反应性能,包括Mo Se2负载的过渡金属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