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村落在现代化转型发展中付出了不小代价,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提供重要行动指南,指出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振兴乡村是一个循序渐进发展过程,社会学家、艺术家、地方乡贤等各阶层专家也纷纷投入到乡村建设项目中,关于艺术乡建各类项目开展也如火如荼,乡村通过艺术化实践获得外界极大关注,让传统村落拥有再现昔日繁华机会。本研究以艺术介入乡村景观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国外乡村建设发展历程与特征简要梳理,追溯“介入性艺术”流派中艺术介入涵义,得到本文中艺术介入乡村具体含义与介入性艺术之间的差异性。通过对中国美好乡村和“两山理论”的发源地——浙江,安吉余村、富阳文村实地调研后,了解新时代乡村建设发展现状以及美好乡村建设中艺术家在景观环境里的实践可借鉴性,从而进一步体会艺术介入四要素——艺术家、作品、观者和场地以及艺术介入乡村三类基本实践模式。在分析艺术转向乡村现状与可行性后,从类型化角度对艺术介入乡村景观环境的具体形式要素进行分类,归纳为“源”——乡村原材料信息的提取,“汇”——乡村场地产品的输出和“场”——营造乡村空间的在场性,分析这三要素在艺术介入乡村景观实践中的关联性与组合转换。再者,运用案例分析方式,研究艺术介入在乡村景观环境里具体实践路径,体会缺少在场性的模式一“源”→“汇”是艺术家由外而内强行介入乡村;模式二“源”+“汇”→“在场”则是“源”由乡村景观环境提供,艺术家们创造“汇”,两者有机结合传递场所精神,催使乡村适用人群获得归属感;模式三“源”+“在场”→“汇”更看重地理环境和场域精神且希望观者能融入现场参与艺术实践中去;艺术介入景观环境模式四“源”+“场”→“在场”+“汇”需要艺术家持续性创作积累与村民磨合,地方政府在这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很重要。最后文章结合前文研究结果,实地走访马岗村,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源”“汇”和“场”组织结构与实践路径来探讨艺术化实践在马岗村景观环境中具体表现,分别从乡村视觉形象、界面色彩、地域文化与景观环境内重要节点层面提出具体的艺术化实践策略,以求重塑魅力故乡。本研究为乡村振兴发展中的江淮片区传统村落,提供了艺术化实践建议,同时为同类型乡村在复兴发展中提供相关指导,以期对江淮片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