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大地震带来的慈善公益热潮席卷全国,除了通过传统的公益机构参与慈善,互联网的发展为慈善公益提供了许多新渠道,例如通过微信等自媒体传播而被人知晓的“冰桶挑战”、借助名人效应成立的一系列基金会、吸引巨大流量关注的慈善晚会等,都让“慈善公益”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企业进行慈善捐赠主要为了践行自身的社会责任义务,彰显“公德心”,符合“由力而起,由善而达”的战略目标。但是,慈善捐赠也意味着企业有形资产无偿流入社会,强调理性经济人概念的企业做出看似非理性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是什么?慈善捐赠产生了什么效应? 本文选取相比于资源丰富的国有企业,在融资时处于劣势,面临融资窘境的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以2011-2016年1791家民营上市企业为样本,选取多指标计算样本的融资约束值,并结合民营企业有无捐赠行为以及捐赠额的大小验证民营企业慈善捐赠能否缓解融资约束程度,综合文献分析法阐述慈善捐赠融资效应的具体表现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慈善捐赠能缓解民营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且在债务融资方面的具体表现为捐赠企业信贷资金的增多,尤其是长期债务;且这一缓解作用只存在于融资约束程度较高的样本企业中,对融资约束程度较低的民营企业的短期和长期债务均无显著缓解作用。(2)“八项规定”前,政治关联显著正向调节慈善捐赠的债务融资效应,相比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形式,慈善捐赠更有效地帮助代表委员类民营企业获得债务融资,尤其是长期债务;(3)“八项规定”后,无论代表委员还是政府官员类政治关联对慈善捐赠的长期债务融资均不能产生显著正向影响;(4)慈善捐赠能基于声誉机制成为民营企业违规行为的“遮羞布”,但这一作用仅限于短期债务的增加,无法为违规企业争取更多长期资金。 因此民营企业进行慈善捐赠可以为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尤其能缓解高融资约束企业的资金困境,是企业的“双赢”选择。通过与政府的资源交换获得较低成本的外源融资,或借助声誉机制产生“遮羞”作用和融资效应。但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法律法规的完善,政府工作日益阳光化,政府的幕后调控走向台前,民营企业慈善捐赠行为的融资效应作用途径也会随之发生转变,慈善捐赠作为政企纽带而带来的资源效应将被削弱,慈善捐赠动机将被净化。而慈善捐赠的“遮羞”作用也只影响违规企业的短期财务状况,能否赢得长期贷款,维持企业资金链长期健康运作,还需依赖企业良好的盈利能力与未来预期。一旦心存侥幸,稍有懈怠,便会被市场淘汰。 本文的贡献在于:验证了政治关联作为慈善捐赠融资效应的作用路径,在“八项规定”这一特殊制度背景下发挥了不同的调节效应,与“八项规定”出台前不同,“八项规定”后政治关联对长期债务的调节作用不再显著。同时研究指出慈善捐赠可以基于声誉机制为违规民企带来“遮羞”作用,转移公众对负面行为的注意力,为违规民企争取更多短期债务,但这一作用对长期债务并无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