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伦理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udentxp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效率凝聚了人类的价值理想,生产效率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效率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原则,通过提高效率不断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其本身就是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面对西方经济学效率图解的伦理“黑洞”,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发起了经济学内的一场“效率与公平”的道德良心“革命”。但“效率与公平”范式本身拒斥了效率内涵的道德属性,经济学、管理学等具体学科的理论局限性,决定其不可能揭密效率的伦理特质。   现代哲学的“效率”范畴的确立,是伦理学的“效率伦理”范畴成立的前提,也是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率”“和谐效率”等范畴的伦理旨趣的逻辑起点。效率伦理,既是效率实践主体的思想产物,也是效率认识主体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评价,包含了对效率成就的认同评价和效率秩序的伦理考量,具有追求善的目的的道德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的效率伦理,是对现实社会效率道德实践的正确反映,也是对效率行为具有秩序引导作用的道德价值的理论预设。效率伦理建构,须在马克思主义效率哲学视域中,从中国古代“形而上”又“形而下”的哲学方法和元伦理学伦理关系的内生互融范式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效率概念、效率伦理范畴和效率实践中经典的伦理学问题进行疏理。   哲学意义的效率,是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收益价值与投入耗费比值,具有对获得价值的满足程度和投入消耗量及速度的伦理考量。哲学范畴的价值以“意义”为定义,效率作为价值范畴,效率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哲学的效率关系是经济学等具体学科的效率关系的抽象概括,包括了效率主体目的、效率实践状态、效率客体属性关系项。资源和劳动成果是具有“使用效率”的“效率实体”。哲学的效率同价值率突出“比值”特征:Kk效率公式--效率=(劳动成果-投入消耗)×(目的系数×实践系数/资源系数)/投入消耗=价值/投入消耗=价值率,得到“效率在本质上是价值率,效率内涵价值所有的善”。阐确效率伦理范畴的善利、自由、节约、快捷等伦理特征。“效率与公平悖论”得到了证伪。通过分析经典的“白求恩精神”效率道德案例,求证效率伦理意义及其关系项谱系,澄清以往的那种用认识关系、实践关系理解伦理关系的阙疑。   在效率伦理关系中,资源被称作效率道德客体,是指载有善的价值利益的效率行为涉及的对象。物、精神、制度、人等效率客体满足了主体需要,属于效率道德客体性的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蕴含了使用价值道德意义。自然物与人是终极性效率客体资源。人因为具有使用价值,最能体现效率道德客体属性特征,耕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使用的效率,在本质上是人的活动的创造效率。马克思哲学揭示了由时间的物化产生空间的资源生成本质,资源使用效率道德意义的根本在于其时间性。马克思主义效率客体伦理,将人才发展列为第一资源,以人力资源使用为本,通过人的技术创新解决资源矛盾危机,实现低碳经济战略。   在效率伦理关系中,价值主体目的被称作效率道德主体需要,是指获得善的效率价值利益的本体(满足需要的人或物体)。效率伦理主体是效率价值主体(利益获得者),而并非效率伦理实践主体。历史的前提和原动力的主体需要,决定了效率的伦理属性。在人的效率道德主体性问题中,人的本质是人的内在的根本属性,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外在的现实表现。前苏共误读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六条“人的本质”文本,马克思正是从批判“德国人”这种现实的人的关系来研究历史的。“谁的效率”归根到底仍是伦理学关于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主体性问题。主体目的即他们的自由效率的需要本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效率主体“以和为本”,蕴含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道德价值意义,指向物和、人和、己和的自由效率境界。   在效率伦理关系中,人的活动被称作效率道德实践,是指有目的的(用道德价值客体属性满足道德价值主体需要)创造善的价值率的人的活动。历史唯物主义的效率实践,是有伦理规范的价值创造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加速器。解决资源的有限性与需要的无限性矛盾,遵循符合效率伦理规范的价值秩序是第一原则。“‘为效率而效率’的效率道德实践”,追求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利益关系上的善,控制和实现节约“物的生成时间”和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体现公正、快捷、有益、自由等善的意义和秩序伦理。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效率道德实践,强化公平的道德权利意识和道德义务观念,维护生态环境,提高国民生活富裕指数,在遵循“诚实劳动”规范伦理的秩序中,优化道义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公平效率一价值率。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的是西方实践哲学历史上一个重要概念——实践智慧的发展历程。(“实践智慧”在希腊语中为Phronesis,在拉丁语为Prudentia,在德语为Klugheit,在英语为Prudence或Prac
在当今世界各国推动全球化的进程中,消费社会之风也在悄然席卷全球,被各国各界所关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迎来了消费社会时代,而中国也在本世纪初彻底打开国
自人类产生伊始就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行为,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演进,这种互助行为发展为明确的慈善行为。随着历史时代的进步,慈善行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在社会的进
索伦·克尔凯郭尔,十九世纪丹麦思想家。他以“存在主义”之父,被世人所熟知。他把人与“存在”联系起来,为以后“存在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如果让克尔凯郭尔选择的
定言命令代表了在伦理学研究中对普遍有效性规范的寻求。由于对普遍有效性之来源的理解差异,作为一种近代道德规范的康德定言命令在当代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得到辩护。从某种意
荀子以“化性起伪”和“人性本恶”为道德教化的理论基础,深入探求道德教化问题,提出道德教化既要重视“教”又重视“化”的思想,表现出对道德教化问题的独特思考和深邃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