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效率凝聚了人类的价值理想,生产效率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效率哲学的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又好又快”的经济发展原则,通过提高效率不断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其本身就是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实践。面对西方经济学效率图解的伦理“黑洞”,当代西方经济学家发起了经济学内的一场“效率与公平”的道德良心“革命”。但“效率与公平”范式本身拒斥了效率内涵的道德属性,经济学、管理学等具体学科的理论局限性,决定其不可能揭密效率的伦理特质。
现代哲学的“效率”范畴的确立,是伦理学的“效率伦理”范畴成立的前提,也是深入考察马克思主义的“生产率”“和谐效率”等范畴的伦理旨趣的逻辑起点。效率伦理,既是效率实践主体的思想产物,也是效率认识主体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评价,包含了对效率成就的认同评价和效率秩序的伦理考量,具有追求善的目的的道德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的效率伦理,是对现实社会效率道德实践的正确反映,也是对效率行为具有秩序引导作用的道德价值的理论预设。效率伦理建构,须在马克思主义效率哲学视域中,从中国古代“形而上”又“形而下”的哲学方法和元伦理学伦理关系的内生互融范式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效率概念、效率伦理范畴和效率实践中经典的伦理学问题进行疏理。
哲学意义的效率,是有目的的人的实践活动所产生的收益价值与投入耗费比值,具有对获得价值的满足程度和投入消耗量及速度的伦理考量。哲学范畴的价值以“意义”为定义,效率作为价值范畴,效率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哲学的效率关系是经济学等具体学科的效率关系的抽象概括,包括了效率主体目的、效率实践状态、效率客体属性关系项。资源和劳动成果是具有“使用效率”的“效率实体”。哲学的效率同价值率突出“比值”特征:Kk效率公式--效率=(劳动成果-投入消耗)×(目的系数×实践系数/资源系数)/投入消耗=价值/投入消耗=价值率,得到“效率在本质上是价值率,效率内涵价值所有的善”。阐确效率伦理范畴的善利、自由、节约、快捷等伦理特征。“效率与公平悖论”得到了证伪。通过分析经典的“白求恩精神”效率道德案例,求证效率伦理意义及其关系项谱系,澄清以往的那种用认识关系、实践关系理解伦理关系的阙疑。
在效率伦理关系中,资源被称作效率道德客体,是指载有善的价值利益的效率行为涉及的对象。物、精神、制度、人等效率客体满足了主体需要,属于效率道德客体性的行为所涉及的对象,蕴含了使用价值道德意义。自然物与人是终极性效率客体资源。人因为具有使用价值,最能体现效率道德客体属性特征,耕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使用的效率,在本质上是人的活动的创造效率。马克思哲学揭示了由时间的物化产生空间的资源生成本质,资源使用效率道德意义的根本在于其时间性。马克思主义效率客体伦理,将人才发展列为第一资源,以人力资源使用为本,通过人的技术创新解决资源矛盾危机,实现低碳经济战略。
在效率伦理关系中,价值主体目的被称作效率道德主体需要,是指获得善的效率价值利益的本体(满足需要的人或物体)。效率伦理主体是效率价值主体(利益获得者),而并非效率伦理实践主体。历史的前提和原动力的主体需要,决定了效率的伦理属性。在人的效率道德主体性问题中,人的本质是人的内在的根本属性,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外在的现实表现。前苏共误读了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六条“人的本质”文本,马克思正是从批判“德国人”这种现实的人的关系来研究历史的。“谁的效率”归根到底仍是伦理学关于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价值主体性问题。主体目的即他们的自由效率的需要本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效率主体“以和为本”,蕴含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道德价值意义,指向物和、人和、己和的自由效率境界。
在效率伦理关系中,人的活动被称作效率道德实践,是指有目的的(用道德价值客体属性满足道德价值主体需要)创造善的价值率的人的活动。历史唯物主义的效率实践,是有伦理规范的价值创造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加速器。解决资源的有限性与需要的无限性矛盾,遵循符合效率伦理规范的价值秩序是第一原则。“‘为效率而效率’的效率道德实践”,追求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利益关系上的善,控制和实现节约“物的生成时间”和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体现公正、快捷、有益、自由等善的意义和秩序伦理。坚持“以人为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效率道德实践,强化公平的道德权利意识和道德义务观念,维护生态环境,提高国民生活富裕指数,在遵循“诚实劳动”规范伦理的秩序中,优化道义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公平效率一价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