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象厂Pb-Zn-Ag-(Cu-Au)多金属矿床是三江特提斯成矿域中金沙江-哀牢山富碱斑岩带内喜马拉雅期斑岩型矿床之一,与北衙斑岩型金多金属矿床、马厂箐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床相毗邻,它们具有相似的成矿地质条件,预示该矿床深部及外围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通过典型矿化-蚀变组合及其分带特征的精细剖析,结合岩(矿)石主微量-稀土元素分析、流体包裹体和LA-ICPMS等测试,反演了成矿流体运移到沉淀富集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揭示了矿化蚀变分带规律及其形成机理,构建了该矿床的矿化-蚀变分带模式,并提出了矿区的找矿方向,为矿床深部及外围的找矿勘查提供重要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如下:1.通过开展矿区内富碱斑岩的详细地质调研、系统的岩矿鉴定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研究表明,该矿床的成矿岩体为呈岩枝和岩脉状侵位的石英二长斑岩体。其具高钾(K2O/Na2O=1.06~2.28)、富碱(K2O+Na2O=8.08~10.98)及过铝质等特征,岩石属钾玄岩系列;微量、稀土元素组成分析表明,岩石相对富集Rb、Ba、Sr、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相对亏损Ta、Nb、Ce、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ΣREE较高,LREE明显富集而HREE亏损,具有较高的ΣLREE/ΣHREE和(La/Yb)N比值,具有弱Eu负异常等特征,其物源既有来自地壳成分又有来自地幔的成分,为壳-幔混合来源。2.应用大比例尺蚀变岩相填图方法,在矿区坑道PD7-3和PD2-3,首次发现矽卡岩型Fe-Cu-(Au)矿(化)体,且矽卡岩化带内矿物共生组合的分带性较完整,从内接触带→外接触带矿物共生组合依次为:透辉石-石榴子石→绿帘石-阳起石-角闪石-磁铁矿-黄铜矿→黄铜矿-斑铜矿-(辉钼矿-金)-磁黄铁矿-石英-萤石-方解石,其中石榴子石主要为钙铝榴石,其次为钙铁榴石。3.根据矿脉穿插关系、矿石组构、矿物共生组合等特征,将该矿床成矿过程划分为:岩浆热液期(Ⅰ)和氧化淋滤期(Ⅱ)。其中前者可划分为六个阶段:(1)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阶段;(2)阳起石-磁铁矿阶段;(3)黄铁矿-黄铜矿阶段;(4)石英-黄铜矿-磁黄铁矿阶段;(5)方铅矿-闪锌矿阶段;(6)方解石阶段。选取(2)~(5)阶段产出的石英和方解石开展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表明主要发育气液两相(Ⅰ型)、纯液相(Ⅱ型)、含CO2三相(Ⅲ型)、含子晶(Ⅳ型)包裹体,且Ⅰ型和Ⅳ型包裹体广泛发育;测温结果表明,从斑岩型Cu-(Mo)-Au矿化(体)→矽卡岩型Fe-Cu-Au矿(化)体→热液脉型Pb-Zn-Ag(Au)矿体,具高温、中-低盐度→中-高温、中-低盐度→中-低温、低盐度的演化过程。4.针对矿化-蚀变分带规律及分带机理等问题,选取PD2-3、PD7-3、2000m中段的典型坑道,开展蚀变岩矿物组合和组构、矿化-蚀变分带的重点剖析,发现该矿床矿化-蚀变分带明晰且完整,从成矿岩体到外带围岩,蚀变(矿化)类型组合为:黑云母化-钾长石化(辉钼矿化)→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辉钼矿(少)-黄铜矿-金矿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黄铁矿化?矽卡岩化-硅化-黄铁矿化(磁铁矿-黄铜矿-金-磁黄铁矿化)?大理岩化-硅化-方解石化-黄铁矿化(铅锌银矿化)→高岭土化(金矿化),蚀变与矿化类型组合依次对应,表明热液蚀变与矿化关系密切,据此建立了该矿床矿化-蚀变分带模式:钾化带(Ⅰ)→(黄铁)绢英岩化带(Ⅱ)→青磐岩化带(Ⅲ)→矽卡岩化带(Ⅳ)→大理岩化带(Ⅴ)→泥化带(Ⅵ),其矿物共生组合为:Kf+Bit+Mol(Ⅰ)→Ser+Qz+Py+Cp+Ng+Mol(少)(Ⅱ)→Ep+Chl+Py(Ⅲ)→Di+Grt+Hbl+Ep+Act+Cal+Qz+Fl+Py+Mt+Ng+Mol+Cp+Bn+Pyr(Ⅳ)→Cal+Qz+Py+Gn+Sph+Ng+Nsl(Ⅴ)→Kl+Ng+Cal+Py(Ⅵ)。5.随着从蚀变斑岩→斑岩型铜金矿石→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矽卡岩型磁铁矿石→矽卡岩型铜-(钼-金)-磁黄铁矿→热液脉型铅锌银(金)矿石→大理岩的变化,δEu和δCe特征也依次为:弱Eu负异常和Ce无异常→弱Eu负异常和Ce正异常→弱Eu和Ce负异常→强Eu正异常和弱Ce负异常→弱Eu正异常和Ce负异常→弱Eu负异常和Ce负异常→弱Eu负异常和Ce负异常。指示成矿环境经历了从封闭的还原环境→相对封闭的强氧化环境→氧化环境的演化过程。同时,石英二长斑岩、斑岩型铜金矿石及透辉石-石榴子石矽卡岩Y/Ho比值相近,具相似的成矿(岩)物质来源;矽卡岩型磁铁矿和铜-(钼-金)-磁黄铁矿Y/Ho比值相近,其成矿物质来源一致;热液脉型铅锌银(金)矿与大理岩Y/Ho比值相近,具相似的成矿(岩)物质来源,暗示该矿床具有不同来源的成矿物质,该认识为成矿作用研究提供了重要证据。6.综合矿化-蚀变分带规律、流体包裹体研究,揭示各成矿阶段物理化学环境和矿化-蚀变元素变化规律,构建矿化-蚀变岩相分带模式。以矿化-蚀变岩相分带模式为基础,筛选找矿标志,结合前人的物化探研究成果,综合圈定了找矿靶区。该模式对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研究“三江”特提斯成矿域内同类型矿床的找矿勘查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