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关于隐喻的观点仅仅将隐喻视为语言使用过程中所使用的装饰品,一种充满诗情画意的表达以及一类典型的修辞手法。这一传统观点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受到了严峻地挑战。该书的作者,也即是认知语言学的两位开山鼻祖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都认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概念系统就其本质而言是隐喻性的。从此,语言学界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所谓"认知转向"的运动。这一研究范式的变化使得隐喻从诗学和修辞中无关紧要的装饰的"阴影"中得以解放,而就现在的隐喻研究而言,更是呈现出多维度、跨学科等特点。因为空间域是人类原始的始源域之一,人类早期发展的能力当中,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也是其中重要的能力之一,因此空间隐喻也是纷繁复杂的隐喻现象中较为本质的语言现象之一。本文尝试通过基于语料库的质性研究方法来总结中文和德文中可能出现的"上、下"空间隐喻,并且对其进行语言间的比较。本文所分析的语料都来源于中、德两国在全国范围发行的新闻周刊类杂志上的文章。具体来说汉语语料的来源是《三联生活周刊》,德语的语料是《焦点》杂志。所分析语料的时间都限定在2014、2015年这两年中。在本文涉及的研究中,一共选取了 12个含有上下空间概念的汉字作为研究对象,也即是上、高、升、起、顶、天、下、低、降、落、低、地这十二个汉字;德语中选取了7个表示上下空间概念的实词(oben,unten,steigen,sinken,hoch,niedrig,fallen)以及 11 个表示上下空间概念的前缀(ein-,ab-,aus-,heraus-,herunter-,uber-,unter-,auf-,hinunter-,darunter-,daruber-)作为研究对象。为了更好地处理语料,本文将隐喻定义为"非字面意思的语言使用",这样一来可以事先根据词典化的词汇含义预测可能出现的上下空间隐喻的类型,然后再在分析语料的过程中检验,这些假设是否都成立。通过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德语和汉语都可以用"上"这个空间概念来表达"社会地位高"、"积极良好的情绪"、"大的数额或者规模"以及"权力的使用"这样一些抽象的概念;而"较低的社会地位"、"消极的情绪"、"小的数额或者规模"、"死亡或者衰落"、"晚于某个特定的时间点"等概念在汉语和德语中都是通过"下"这个空间概念得以实现的。当然,在隐喻的投射过程中,汉语和德语也有很多不尽相同的地方。下面将以论点的形式简明扼要地列举出通过本文语料库分析发现的一些重要的不同点:①诸如"上、下"这样的空间关系在汉语中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现象、积极的事物、具有破坏性的东西抑或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事物。②受教育的水平和社会地位都可以在中文中通过"上、下"这样的空间概念得以表达。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学说以及中国古代悠久的等级制度的思维方式对隐喻构建的影响。③垂直方向的概念在中文里面可以用来表述时间,而德文将垂直方向的概念首要看做是一个"内和外"的系统。④在中文里面,垂直方向上的空间概念可以标记诸如条件、视角等抽象概念。⑤德文里面的垂直方向上的空间概念是一条有限的线段,这条线段有起点和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