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评价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评价范式的转型、教育教学的变革以及社会的发展赋予教师更多的评价责任和期望。教师评价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评价行为不仅能够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使被评价者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而且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其潜能,活跃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评价行为表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评价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评价范式的转型、教育教学的变革以及社会的发展赋予教师更多的评价责任和期望。教师评价学生是教学活动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评价行为不仅能够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使被评价者可以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而且还可以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其潜能,活跃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相反,如果教师的教学评价行为表现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产生消极的影响。基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诉求以及师生共同发展的需要,我们有必要深入地研究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现状,为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评价实践提出一些参考意见。本研究从国家教育资源平台上选取十节视频课作为课堂观察样本,利用编制的中学地理教师课堂言语评价行为观察量表对课例视频进行了反复观察、记录,并对教师的言语评价行为片段进行了文字转录,以期理清当前中学地理教师言语评价行为的现状,其次通过下发中学地理教师作业评价现状调查问卷,对当前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评价行为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研究发现,当前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评价行为存在以下现状:当前中学地理教师课堂言语评价现状是:言语评价方式多样,但分布不均衡;言语评价次数频繁,但质量不理想;积极评价为主,但提升不明显;多重言语评价方式并用,但语言程序化。中学地理教师作业评价现状是:地理作业设计的态度积极,但自创度低;地理作业设计的意识觉醒,但实施受阻;地理作业批改频率较高,但质量不佳。并分析出了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教师教学评价知识与能力缺乏,社会评价环境的桎梏以及学校评价环境的缺乏。从促进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评价水平提高,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出发,对中学地理教师教学评价行为的优化提出了几点优化策略,分别是:教师自身要丰富评价知识,提升评价技能;积极开展评价实践,在实践中进步;平衡外部评价与教师评价的关系,完善教师考评制度;学校要创设促进教师评价行为优化的环境。本文在理论基础与调查的实施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是理论基础选取的全面性还需进一步提高,其次是在课堂观察的实施过程中,受拍摄的角度以及视频本身的音质和画面的影响,对于教师的某些言语评价的记录上可能存在遗漏。这些不足之处,也为笔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些方向。笔者将会在之后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行为进行更加全面的、更加深入的探索。
其他文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爆发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旅客的增多,许多国家现在仍面临着疫情带来的影响。为了尽快摆脱疫情带来的困扰,深入理解新冠病毒在现实世界中的演变机理以及流行趋势,本文借助复杂网络理论,利用微分动力系统和平均场理论构建了基于COVID-19的病毒传播模型,并通过蒙特卡罗仿真方法研究复杂网络上的个体行为(例如个体的隔离行为和迁移行为等)对病毒传播的
[目的]建立一种对40%环丙唑醇悬浮剂进行分离和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甲醇-超纯水为流动相,使用SunFire C18为填料的不锈钢色谱柱和PDA检测器,在220 nm波长下对供试物中的环丙唑醇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该分析方法的环丙唑醇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99,标准偏差为0.10,变异系数为0.25%。平均回收率为99.39%。[结论]该检测方法方便
瑞典导演英格曼·伯格曼是电影“圣三位一体”中的一员,还有两位电影大师分别是意大利导演费里尼和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尔科夫斯基。在20世纪60年代他们三位导演产出了大量的世界著名电影,共同把欧洲电影带到了世界顶峰。(1)其中,伯格曼在他多部电影中都呈现出意识流风格,究其原因,这与他的童年经历和婚姻变故脱不了关系。本文试着从意识流电影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切入点,对意识流电影进行梳理概括。通过研究伯格曼的电影
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较强的社会能力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而言越来越至关重要。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时不自然、不舒服、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它与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适应和心理适应密切相关。同伴冲突解决策略是个体与同伴之间发生冲突时,采取的一种应对方式,它关系到儿童同伴关系及其社会化的健康发展。互动式分享阅读是一种阅读参与者之间可以充分互动的阅读方式,它强调用开放式问题推进阅读进程,以丰富多样的拓展活动加
元刻板印象是指个体关于外群体成员对其所属群体所持刻板印象的信念或看法,消极元刻板印象的激活会导致群体成员的一种社会心理困境和认知不平衡状态,诱发压力和害怕体验,并损害其行为表现。近20年来,元刻板印象研究主要集中在它的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和对群际关系影响作用等方面,有关元刻板印象威胁的机制及认知效应还缺乏更深入地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儿童随父母迁移到城市生活。由于城乡文化背景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