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非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的MRI影像学表现目的:探讨非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即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均阴性,且组织学类型为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的特征性MRI表现。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3.0T磁共振扫描检查,且获得病理证实的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共234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78例,非三阴性156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及MRI资料。根据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标准评估其MRI表现,包括病灶形态(非肿块/肿块),若为肿块则继续从肿块形状(圆形/卵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边缘(光滑/不规则/毛刺),内部强化特点(均匀/不均匀/环形),同时记录病灶数目(单灶/多灶),T2WI信号(低或等/高/高亮)。若为非肿块,则从病灶分布(段样/区域样/弥漫)、内部强化(不均匀/点簇状/网状)及T2WI信号(低或等/高/高亮)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三阴性乳腺癌及非三阴性乳腺癌的差异。结果:78例三阴性乳腺癌中,69例为肿块样强化,9例为非肿块样强化。156例非三阴性乳腺癌中,120例为肿块样强化,36例为非肿块样强化。单因素分析显示,三阴性乳腺癌与非三阴性乳腺癌在病灶形态(P=0.035)、肿块边缘(P<0.001)、内部强化特点(P<0.001)及T2WI信号(P<0.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比较三阴性乳腺癌更多表现为肿块样强化,边缘光滑,环形强化及T2WI上高亮信号。其中边缘光滑及环形强化进入回归模型,OR值分别为3.279,4.577。ROC曲线证实病灶表现为边缘光滑且环形强化的特点具有较高诊断价值(AUC=0.812)。而两组间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的病变在病灶分布、内部强化特点及T2WI信号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表现为肿块样强化的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边缘光滑及呈环形强化为三阴性乳腺癌较为特征的MRI表现。第二部分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的MRI影像学表现目的:探讨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的特征性MRI表现。方法:搜集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行乳腺磁共振扫描检查乳腺癌患者17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其中化生性癌11例,腺样囊性癌4例,分泌性癌1例,髓样癌1例。对照组选取第一部分非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78例。根据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 MR标准分别评价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组及非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组的MRI表现,包括肿块形状(圆形/卵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边缘(光滑/不规则/毛刺),内部强化特点(均匀/不均匀/环形),同时记录病灶数目(单灶/多灶),T2WI信号(低或等/高/高亮)。采用单因素分析非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及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的差异。结果: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组与非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在肿块边缘表现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与非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相比,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更多表现为边缘毛刺样改变。第三部分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的MRI特征及病理对照分析目的:探讨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特征性MRI表现及其相应的病理基础。方法:搜集自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行乳腺磁共振扫描检查乳腺癌患者17例,经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其中化生性癌11例,腺样囊性癌4例,分泌性癌1例,髓样癌1例。根据美国放射学会的乳腺报告及数据系统(BI-RADS) MR标准评价特殊类型三阴性乳腺癌MRI表现,包括肿块形状(圆形/卵圆形/分叶状/不规则形),边缘(光滑/不规则/毛刺),内部强化特点(均匀/不均匀/环形),T2WI信号(低或等/高/高亮)。将不同组织类型的特殊三阴性乳腺癌与病理分别对照分析,阐释其特征性MRI表现的病理学基础。结果:11例化生性癌多表现为边缘不规则或毛刺(90.9%),增强后呈不均匀或环形强化(81.8%),其中5例上皮型均表现为T2WI高亮信号,混合型(4/6,66.7%)呈高或高亮信号。4例腺样囊性癌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增强后呈环形或不均匀强化,在T2WI上2例筛孔型表现为高亮信号,1例混合型表现为高信号,而1例小管型表现低信号。1例分泌性癌表现为圆形、肿块样强化,边缘呈毛刺状,内部呈不均匀强化,T2WI上病灶呈高信号。1例髓样癌表现为分叶状肿块样强化,边缘毛刺样改变,增强后环形强化,T2WI稍高信号。结论:不同组织学类型的特殊三阴性乳腺癌在MRI上表现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