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终止妊娠时机和分娩方式的选择。比较不同分娩孕周对母儿结局的影响。为临床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及其围产儿的观察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1.研究方法及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产科2004年6月-2013年8月收治的87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其终止孕周分为如下三组:A组终止孕周小于32周,26例;B组终止孕周于32-33+6周,24例;C组终止孕周于34周(包括34周)之后,37例。分析期待治疗的时长、孕产妇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娩方式以及围产儿的结局等。2.研究内容记录三组孕产妇的一般资料(年龄、孕次、产次、发病孕周),入院治疗情况(入院时及终止妊娠时血压、期待治疗时间、入院首次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终止妊娠前最近一次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妊娠并发症及结局、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出生后1分钟APGAR评分、围产儿并发症等临床资料。比较三组孕产妇的一般情况、并发症和围产儿结局的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1.三组孕妇年龄、孕次、产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三组孕妇发病孕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发病孕周早于B组发病孕周、C组发病孕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发病孕周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三组孕妇期待治疗时间比较,C组期待治疗时间长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之间比较无差异;4.三组剖宫产率的比较,B、C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入院监测指标的比较:入院时及终止妊娠时的平均动脉压的比较,三组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首次及终止妊娠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比较,从结果上看,终止妊娠前24小时蛋白尿定量均较入院时升高。统计学分析比较:终止妊娠前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明显高于入院首次24小时尿蛋白定量(P<0.05)。组间比较:C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值明显低于A组(P<0.05)。6.妊娠并发症的比较,虽然A组发生严重并发症种类多,且其发生率基本上高于B、C组。但就统计分析显示:三组间各种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围产儿并发症的比较:三组胎儿生长受限、胎死宫内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虽然胎儿窘迫发生率随终止妊娠的延后逐渐下降,但统计学分析显示三组胎儿窘迫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围产儿死亡率比较具有明显差异,A组围产儿死亡率显著高于B、C两组(P<0.05)。统计显示A组新生儿轻度窒息率高于B组(P <0.05)。新生儿重度窒息率A组明显高于B、C两组(P<0.05)。三组总的新生儿窒息率A组高于B、C组(P<0.05)。结论:1.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起病早,程度重,同时伴有较多并发症,较早发生多脏器功能受损,严重威胁母儿安危,有较高的孕产妇及围产儿病死率。2.在保证母亲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期待治疗是必要且可行的,尽可能延长孕周,提高胎儿成熟度,从而可以获得较理想的母胎结局。3.入院后对于血压的监测及控制对于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尤其重要。在院期间通过解痉、降压治疗,可以控制达到比较满意的血压。4.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疾病治疗过程中24小时尿蛋白定量呈升高趋势,对于病情有参考作用,但其值并不能作为唯一终止妊娠的指征,应根据患者病情,全面评估母儿情况,综合评定是否终止妊娠。5.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发生较多且严重并发症,随终止妊娠时间的延长,孕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呈下降趋势。6.在妊娠34周之前终止妊娠的患者,随着终止妊娠孕周增加,围生儿死亡率、胎儿窘迫率及新生儿窒息率逐渐下降,可见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延长至34周后终止妊娠,可以获得较为满意的母儿结局。7.32周以后终止妊娠方式以剖宫产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