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胸腰段是胸椎和腰椎的移行区,此区位于活动度较少的胸椎和活动度较大的腰椎之间,易产生应力集中而造成损伤。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约占胸腰段骨折的45%左右,爆裂骨折的一个特点即形成椎管内占位的骨块,对神经功能产生威胁,胸腰椎爆裂型骨折中脊髓神经损伤占30%~60%。目前,针对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研究多集中在以下两大方面:第一,脊髓神经组织致压物的来源部位,脊髓神经组织损伤的机制,脊柱结构的损伤与脊髓神经组织损伤及功能恢复的关系。第二,各种前后路内固定装置对骨折块复位作用机理及各种内固定器械对重建脊柱稳定性及避免继发损伤的作用。在临床上,胸腰椎爆裂骨折的患者就诊时的影像资料常有明确的或特异性的表现,包括X线上后凸成角、椎体后缘骨碎块及后缘线异常、CT上骨块凸入椎管等,这些表现常常作为手术治疗的指征,认为它们的存在导致神经功能的损伤或影响其恢复。对于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治疗存在相当大的争议,一部分学者主张如果胸腰段爆裂骨折时后柱保持完整,那么就可以或者说应该行非手术治疗,依据是椎管有自发性塑型和重建现象,即椎管内骨块可随时间而部分吸收;而目前被认为效果充分并且已经广为应用的治疗方法是应用经椎弓根镙钉器械的后路手术,轴向撑开、恢复生理弧度,借助后纵韧带及周围结构间接复位骨块。目的:观察分析神经损伤是否存在及严重程度与以下因素<WP=40>的关系:⑴就诊时CT表现的椎管内骨块占位程度;⑵后凸畸形程度,评价后路经椎弓根器械治疗对恢复以下临床指标的效果:⑴伤椎前缘、后缘高度;⑵后凸成角;⑶神经功能;⑷椎管骨块占位。方法:本组为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骨科收治的共99例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其中男71例,女28例;年龄17~68岁,平均37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57例,车祸24例,砸伤12例,其它6例;非手术治疗2例,除1例行单纯后路椎板减压外,余96例均行后路手术经椎弓根镙钉器械治疗,手术时间为伤后6小时~24天,术中出血为50ml~2000ml。所有患者入院时均行术前CT扫描、术前正侧位X线片,其中有7例有术后CT,非手术治疗和单纯后路椎板减压患者无术后X线片。所有影像资料都包括伤椎及与之相邻的上下椎体。受伤部位T11为5例、T12为15例、L1为53例、L2为26例。脊髓功能的评估以入院时首次体检(非手术治疗)或术前最后一次体检(手术治疗)为准,尽可能排除脊髓震荡所致的短暂脊髓功能障碍,术后以出院前最后一次体检为准。按修改的ASIA分级法进行评分:A(5分), 骶髓4~5节段无感觉或运动功能保存;B(4分), 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髓4~5节段)感觉功能保存,但无运动功能;C(3分), 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保存,一半以上主要肌肉肌力小于3级;D(2分), 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保存,至少一半主要肌肉肌力大于或等于3级;E(1分),仅有感觉异常,运动正常;F(0分), 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WP=41>其中A级13例,B级7例,C级13例,D级29例,E级14例,F级23例。结果:神经损伤按修改后的ASIA分级,各功能级之间椎管占位程度和后凸成角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至(91.4±10.0)%,后缘高度恢复至(96.7±4.4)%,Cobb角恢复至(-2.0±5.6)°,椎管内占位恢复至(14.6±13.8)%,神经功能评分降至(1.5±1.6),以上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⑴胸腰段爆裂骨折神经损伤是否存在及严重程度与就诊时CT表现的椎管内骨块占位程度和后凸畸形程度均具有不一致性,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早期治疗选择,不仅要考虑到其局部形态学的异常改变,而且应重视对其合并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作出准确评价。⑵采用经椎弓根镙钉系统的后路手术对恢复患者的脊柱序列和神经功能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使后凸骨块间接复位。当骨折导致椎管狭窄并伴有明显神经损害时,应行手术治疗。而对后凸畸形明显者则应采取较为积极的治疗态度,以恢复胸腰椎的矢状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