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320排CT应用120排容积扫描模式、64排螺旋扫描模式和16排螺旋扫描模式三种扫描模式在猪眼眶低剂量扫描中的应用价值,同时比较320排CT眼眶容积扫描模式与螺旋扫描模式的影像质量与辐射剂量;探讨降低管电压、应用迭代重建(AIDR)和自动管电流调节(ATCM)技术联合在眼眶CT低剂量检查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最佳的CT检查方法。[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选取昆明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的10只猪,在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放射科行猪眼眶CT平扫。根据探测器排数及扫描模式将实验对象(猪眼眶)分为3组,A组(20个眼眶)为120排容积扫描模式,B组(20个眼眶)为64排螺旋扫描模式,C组(20个眼眶)为16排螺旋扫描模式;又根据选择的管电压、噪声、重建方法将3组各分为5个小组,即A1-A5;B1-B5;C1-C5;其中A1、B1、C1组采用管电压120kV,固定管电流200mAs,FBP重建;A2、B2、C2组管电压100kV,AEC噪声(层厚2mm,SD值3.5),AIDRⅡ级重建;A3、B3、C3组管电压100kV,AEC噪声(层厚2mm,SD值4.5),AIDRⅡ级重建;A4、B4、C4组管电压80kV,AEC噪声(层厚2mm,SD值3.5),AIDRⅡ级重建;A5、B5、C5组管电压80KV,AEC噪声(层厚2mm,SD值4.5),AIDRⅡ级重建;以扫描层厚0.5mm、重建层厚2mm,层距2mm进行扫描,通过软组织函数重建。在轴位图像上分别选取视神经晶状体层面双侧内直肌肌腹、双侧玻璃体及双侧眶脂体范围约为3~5rmm2的感兴趣区测量CT值,其中眶脂体的CT值作为背景对照CT值,同时选取相同层面眼眶外侧1cm处3~5mm2的感兴趣区空气CT值的标准差作为背景噪声,图像信噪比为组织CT值的平均值/SD值,对比噪声比为组织CT值的平均值-眶脂体CT值/SD值。对3组共15小组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间的CT值、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容积CT剂量指数、剂量长度乘积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或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或Wilcoxon 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图像主观质量评价为等级计数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图像质量评估者一致性采用Weight Kappa Tests(加权Kappa检验),kappa系数为五组来表示不同级别的一致性。数据测量测量者一致性采用ICC检验。统计学检验水准a=0.05,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组:(1)A组5个小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mGy)分别为:40.6±0、27.96±0.72、22.39±0.76、16.14±0.67、15.71±0.59,A2-A5 与A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剂量长度乘积(mGy.cm)分别为:243.7±0、167.75±4.3、133.75±5.46、96.85±4.04、94.24±3.54,A2-A5与A1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内直肌噪声分别为:8.3±2.6、9.6±3.1、12.1.±4.3、18.0±4.7、19.9±5.8,A4、A5组与A1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4)玻璃体噪声分别为:4.2±1.3、6.2±1.9、7.7±2.8、12.3±3.4、14.7±4.6,A4、A5 组与A1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5)背景空气噪声分别为:5.7±1.6、6.3±2.4、7.9±2.8、11.8±4.7、12.3±5.2,A4、A5组与A1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6)内直肌信噪比分别为:4.2±2.1、3.8±1.7、3.6±1.4、2.0±1.2、1.9±0.8,A4、A5与A1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7)玻璃体信噪比分别为:2.8± 1.3、2.3±1.0、1.9±0.7、0.9±0.3、0.8±0.1,A4、A5 组与 A1 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8)内直肌对比噪声比分别为:22.4±7.8、19.0±6.5、16.7±5.7、8.5±3.4、7.9±4.2,A4、A5组与A1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9)玻璃体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7.7±5.6、15.1±4.7、13.5±4.1、8.0±3.6、7.2±3.2,A4、A5组与A1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2.B组:(1)B组5个小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mGy)分别为:52.6±0、29.46±0.79、20.08±0.83、20.79±1.07、17.06±0.52,B2-B5 与 B1 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剂量长度乘积(mGy.cm)分别为:462.1 ±0、259.24±6.93、176.65±7.29、182.91±9.40、182.91±9.40,B2-B5与B1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内直肌噪声分别为:8.7±2.7、9.2±3.2、10.5±3.9、12.3±4.2、18.6±6.4,B5组与B1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4)玻璃体噪声分别为:5.3±1.2、6.4±1.9、7.6±2.7、8.2±3.7、13.2±4.3,B5组与B1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5)背景空气噪声分别为:5.3± 1.4、6.2±2.3、6.9±2.9、7.5±3.4、12.1±5.8,B5组与B1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6)内直肌信噪比分别为:4.3±2.2、3.9± 1.9、3.6± 1.5、3.3± 1.2、2.1 ±0.9,B5 组与 B1 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7)玻璃体信噪比分别为:2.6±1.2、2.1±1.0、1.8±0.8、1.6±0.7、0.7±0.3,B5组与B1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8)内直肌对比噪声比分别为:22.6±7.4、19.3±6.7、18.5±6.2、16.1±5.3、9.7±4.5,B5组与B1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9)玻璃体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7.4±5.8、15.7±4.7、14.6±4.2、12.2±3.9、7.1±3.3,B5组与B1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3.C组:(1)C组5个小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mGy)分别为:60±0、35.15±0.46、24.85±0.48、25.42±0.4、20.51±0.6,C2-C5 组与 C1 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剂量长度乘积(mGy.cm)分别为:419.8±0、242.85±3.31、171.69±3.39、175.65±2.96、141.69±4.2,C2-C5 组与 C1 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内直肌噪声分别为:7.3±2.1、8.5±3.3、9.7±3.8、11.6±4.3、17.9±6.7,C5组与C1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4)玻璃体噪声分别为:4.7±1.3、5.7±2.0、6.3±2.4、7.7±3.6、12.9±4.5,C5 组与 C1 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5)背景空气噪声分别为:4.6±1.5、5.0±2.1、6.7±2.6、7.6±3.3、12.6±5.5,C5组与C1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6)内直肌信噪比分别为:4.5±2.3、4.1±2.0、3.7±1.6、3.4±1.1、1.9±0.8,C5 组与 C1 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7)玻璃体信噪比分别为:2.7±1.3、2.3±1.1、1.9±0.8、1.5±0.7、0.8±0.2,C5组与C1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8)内直肌对比噪声比分别为:21.5±7.3、18.2±6.2、17.3±5.9、15.2±5.1、8.6±3.7,C5组与C1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9)玻璃体对比噪声比分别为:16.7±5.4、14.6±4.5、13.8±3.9、12.9±3.5、6.7±3.1,C5组与C1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4.A、B、C组间:A3组、B4组、C4组3组计量长度乘积(mGy.cm)分别为:133.75±5.46、182.91±9.40、175.65±2.96,B4 组、C4 组与 A3 组比较,计量长度乘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降低管电压、应用迭代重建(AIDR)以及增加AEC噪声SD值可明显降低眼眶辐射剂量;随AEC噪声SD值增加,管电流降低,噪声增加,但仍能满足应用诊断的范围;2.在获得满足诊断的影像的前提下,应用320排CT容积扫描模式检查眼眶较螺旋扫描模式剂量长度乘积降低约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