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3+掺杂硫卤玻璃中红外发光特性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硫系玻璃和卤化物玻璃均是优秀的红外光学材料,并且受到众多科研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但是,一些固有的缺陷限制了更广泛的应用。卤化物玻璃具有低的光学损耗和玻璃化转变温度,但其化学稳定性差且极易析晶。硫系玻璃具有相对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玻璃化转变温度也相对较高,允许较高的工作温度,但机械性能普遍较差。在一定程度上,硫卤玻璃克服了硫系玻璃、卤化物玻璃的缺点,能够通过改善玻璃工艺来减少硫系玻璃中的晶格或键缺陷。本文在传统真空熔融-淬冷法基础上,引入高键能的卤素作为玻璃网络改性剂,增加了玻璃的堆积密度,避免析晶的产生,从而提高玻璃网络结构稳定性。本文针对性的制备和分析了(100-x)Ge25Sb10S65–xI(x=0,5,10,15,20,25,30 wt.%)硫卤基质玻璃以及Dy3+掺杂(100-x)Ge25Sb10S65–xI(x=0,5,10,15,20 wt.%)系列硫卤玻璃样品。测试和分析了通过引入卤素单质Ⅰ2对Ge-Sb-S硫系玻璃组成、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等设备系统测试了玻璃的物化性质,分析了Ⅰ2对样品玻璃的影响;使用分光光度计、红外光谱仪等仪器研究了玻璃的光谱性质,分析了Ⅰ2增加对玻璃的短波吸收及红外光谱的影响;利用拉曼光谱仪研究了玻璃网络结构组成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卤素单质Ⅰ2浓度的增加,玻璃的平均摩尔体积增大,Tg降低。玻璃的热稳定性提高,ΔT最大值为174℃,光学带隙在Ⅰ2浓度为10wt.%达到最大。短波吸收截止边发生蓝移,提高了玻璃的光谱透过率。利用Judd-Ofelt理论计算分析了Dy3+掺杂GSSI-Dy玻璃样品的吸收光谱和中红外荧光光谱。Ⅰ2浓度超过15wt.%时有析晶产生,2.95和4.32μm荧光强度的增加归因于玻璃样品中可能存在的纳米晶。研究结果为红外激光器或放大器、红外传感器等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一个性能优良且环保的候选材料。
其他文献
热应激严重影响着家禽的生产性能,导致家禽生长和代谢紊乱,免疫抑制及肉品质下降。ATP 结合盒转运蛋白 G2(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G2,ABCG2),定位于细胞膜,在正常
研究了偏高岭土(MK)、偏高岭土基复合添加剂(MS)对聚合物改性修补砂浆物理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压汞仪和扫描电镜进行了结构分析.研究表明,MK对聚合物改性修补砂浆的抗压强度、抗渗
本论文主要围绕GaAs基纳米结构的表面态特性和表面修饰方法展开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使用硫钝化和表面制备Sb2S3纳米颗粒这两种方式对GaAs基纳米结构进行了表面修饰,有效改善了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全球各个领域的产业都在从供应链和物流的优势中寻求效益比较。中国不仅有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而且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扩大投资。根据“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由于缅甸是连接印度洋与中国西南内陆省份的交汇点,因此对于中国的贸易发展来说缅甸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此外,两国的贸易关系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而不断发展。根据贸易的强烈需求性和集装箱化在货物运输中的重
本研究结合动物学实验的学科特点,探索将动物学实验的微课与微信相结合,教师制作和学生参与制作微信微课内容,通过将学习的内容以消息推送的方式呈现,并在课堂中观察学习者的
目的:探讨湿热证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及自噬的影响,进一步研究小檗碱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机制。方法:本研究通过构建湿热证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湿热证形成过程中大鼠血清脂质、主动脉组织病理学形态及自噬水平变化,以探讨湿热证是否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及可能的机制。进一步运用小檗碱处理湿热证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血清脂质、主动脉组织病理学形态及自噬水平变化,以探讨小檗碱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是否
本文采用革兰氏阴性杆茵新编码鉴定法对91株临床分离菌进行鉴定,并与常规鉴定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新编码鉴定法简便,使用同一系列培养基同时鉴定发酵型和非发酵型革兰氏阴
目的应用ADAPT 5建立的一个拥有间接响应毒效的整合TK-TD模型,作为一种新的定量框架来评估生草乌引起的异常心率合并QT间期变化。初步应用于探讨草乌诃子1:1、1:3和3:1配伍后的TK-TD拟合,进一步研究诃子草乌配伍“减毒存效”可能的机制。方法(1)改良UPLC/Q Exactive MS的检测方法用于同时测定急性草乌中毒大鼠血浆中乌头碱、次乌头碱和新乌头碱的浓度:采用Ultimat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