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榆耳(Gloeostereum incamatum S.Ito et Imai),食之似海参,营养丰富,具有医治肠胃疾病的药用价值,是著名的食药用菌。近些年已经由我国率先人工栽培成功,成为东北的主要食用菌之一。但是,在生产中多直接以野生菌株为菌种、凭经验进行栽培管理,品质与产量很不稳定。为保持我国在榆耳栽培方面的领先地位,关于榆耳新品种选育及栽培生理方面的研究工作已迫在眉睫。因此,本试验对通过系选法选育出来的、产量品质均表现出超亲遗传的C-1、C-2、C-3等3个优良菌株进行了进一步筛选,选育玉米芯培养料专用型榆耳新品种,优化最佳培养料配方,并对榆耳胞外酶活性、营养利用规律等营养生理特性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我国东北等玉米产区的榆耳生产提供玉米芯培养料专用型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为榆耳标准化、高效化栽培奠定生理学基础。具体试验结果如下:(1)通过对峙培养,3个供试菌株之间均产生了明显的拮抗线,说明供试菌株为生理特性各不相同的独立菌株。(2)对3个供试菌株进行菌丝培养特性的研究表明,各供试菌株的适宜生长温度为10℃至35℃之间,最适宜生长温度为25℃;综合生长速度、满皿时间及菌丝长势,以C-1较佳。(3)3个供试菌株中C-1对玉米芯培养料的适应性最强。发菌期间,C-1的染菌率较低,仅为3%,比其它供试菌株低3%~5%;菌丝茁壮浓密,蔓延速度快,50d满袋,提早3~7d。子实体发育阶段,C-1显蕾时间明显提前,比其它供试菌株早7~8d;生物学转化率达到66.5%,比其它供试菌株高约15%;子实体质量明显优于其它供试菌株,个大、肉厚、颜色鲜艳(粉红色)、菇形似花。(4)通过对榆耳胞外酶活性研究表明,榆耳具有完整的胞外酶系,能够降解培养料中的木质纤维素复合体中的全部组分;但不同培养料中的榆耳菌丝分泌的胞外酶活性在其生长发育的各阶段表现出一定差异,但酶活性变化的总体趋势基本相同。纤维素酶系之间具有明显的互补的关系,半纤维素酶在子实体形成的生殖生长阶段酶活性较强。木质素酶系在菌丝生长阶段的酶活性较强,随后逐渐下降。(5)通过对榆耳营养利用规律的研究表明,各个生长阶段榆耳对培养基中的各种营养成分的降解率各不相同。从淀粉酶活性的变化可以看出,淀粉类非木质纤维素物质是菌丝生长前期的主要营养源,木质素的利用主要是在菌丝生长阶段;对半纤维素的利用主要是在生殖生长阶段;而对纤维素的利用贯穿于整个生长阶段。最终纤维素的减少量平均为51.39%,半纤维素的减少量平均为32.22%,木质素的减少量平均为29.16%,可见纤维素是榆耳生长发育的主要营养源,其次是半纤维素,对木质素的利用相对较少。(6)通过榆耳在不同培养基中的菌丝生长、产量及生物转化率的研究表明,配方D为本试验最适培养基配方,玉米芯60%、硬杂木屑18%、麸皮20%、石膏1%、糖1%。发菌期间,在配方D中的染菌率低,仅为3%,比其他配方低1%~4%;菌丝生长茁壮、浓密,45d满袋,比其他配方提早3~20d;平均产量0.245Kg,生物转化率为81.78%,比其他配方高8~34%。(7)采用常规营养分析法对不同培养料所获的子实体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配方所获的榆耳子实体水分含量在90%左右,差异不明显;但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差异较大,配方D中子实体可溶性蛋白9.06mg/100g,比其他配方高约1~2 mg/100g,达到极显著水平;可溶性糖含量为11.96mg/g,比其他配方高约1.5~4 mg/g,也达到极显著水平。不同培养料上收获的子实体颜色也有所差异,添加玉米芯的培养基配方的子实体颜色较浅。综上所述,本试验筛选出1个玉米芯培养料专用型榆耳新品种,提出了菌丝最适培养温度和最适培养基配方;明确了榆耳具有完整的胞外酶系,纤维素为其主要营养源,半纤维素次之,木质素较少等营养生理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