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裂缝》的神话原型解读

来源 :宁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estch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丽丝·莱辛(1919-)以风格多变的文学创作风靡于英国二十世纪文学界并于88岁高龄荣获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裂缝》(2007)是一部关于人类起源构想的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国内外学者已经多个角度对《裂缝》进行了分析,然而,至今,鲜有学者系统地从神话原型角度对其进行解读。因此,本论文将重点依据诺斯若普·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系统分析《裂缝》的神话原型特点。本论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多丽丝·莱辛的生平和她在文学领域的贡献以及小说《裂缝》的故事内容。其次,在回顾国内外批评家对《裂缝》的研究概况基础上,说明了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所在并概要介绍了神话原型理论的重要概念和发展史以及弗莱神话原型理论的核心概念。在此基础上,论文从意象、人物、叙述模式和母题四个方面分析了小说《裂缝》和古罗马神话以及《圣经》的对应关系。在意象原型方面,伊甸园、水、和裂缝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原型意象。在人物原型方面,麦儿、阿斯特和希腊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有多处相吻合——她们的共同特点是守护困境之中的女子。小说男主人公霍沙则是罗马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另一次移位,酒神放纵精神正是远征前的霍沙所具备的。马罗娜是以好母亲得墨忒尔为原型的再次创造。在叙述模式原型方面,不论是整个小说还是小说中的微故事,《裂缝》都借鉴了《圣经》的的U型叙述结构。在原型母题方面,《裂缝》的创始和追寻主题是以《圣经》的创世纪和希腊神话奥德赛的追寻为原型的。通过上述分析,论文的结论是:莱辛从全新视角审视古代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并颠覆性的改写了传统的人类起源神话,其目的在于暗示读者:男性女性谁先来到这个世界并不重要,两性关系相处的真谛是不要把彼此认作“他者”,和谐相处、关爱并善意包容对方的缺点才是生存之道。
其他文献
语言的模糊性是人类语言的自然属性。模糊限制语作为模糊语言的重要部分,它作为一种交际、语用策略,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也备受关注。研究表明女性使用模糊限制语的频率高于男性,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趋势,学者突破了传统的关于译本语言的研究,对翻译的关注较多集中到翻译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如意识形态、权力、规范等
本文主要是通过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来分析凯特·萧邦的作品《觉醒》,分为三部分:阅读他人的心灵,阅读自己的心灵,以及爱德娜悲剧性的结局。阅读心灵是指主体理解对象的意图,
明初中日两国恢复朝贡贸易,使者往来频繁。其中,日本使者留下的朝贡日记或有关记录是研究明代中日交流史极为重要的资料之一。中日交流专著中引用较多的入明记,主要有以日记形式
关怀伦理学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英美社会逐渐兴起,为强调关怀、情感和关系的一种伦理学理论。本文从作家视角分析唐·德里罗小说《坠落的人》中的关怀伦理。研究发现:首先,作家
豫南夏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经常遇到高温干旱。持续的高温干旱常常引起玉米生长发育受阻,致使夏玉米结实性差、灌浆不满、病虫害严重及各种生理疾病等问题,造成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20世纪七十年代,苏珊·巴斯奈特和一些知名学者开始从文化的视角研究翻译,促使文学翻译的研究发生了史上第二次重大转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使我们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