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物质匮乏的消除,人类社会的经济结构已由生产转向消费,全面进入到以符号和影像为特征的后现代消费社会。文化与符号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生产性资源,以文化和符号为特征的空间生产模式也成为全球城市化进程中的热点。在此背景下,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空间现象,即博物馆文创设计热潮及相关的文化空间扩张现象。不同于以往的城市空间生产实践,这一现象的发生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是增长主义终结与城市发展转型背景下的产物,遵循了从“空间的文化性生产”到“文化的空间性生产”的过程与逻辑。同时,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与权力主导的城市增长联盟,这一过程是地方政府、资本精英、文化机构、社会大众与媒介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发展实践。基于以上特殊性,本文聚焦这一新空间现象展开研究。文章引入符号学相关理论以及社会空间理论,以结构化理论为研究视角,构建了理解符号介入型城市文化空间生产机制的解释框架。文章认为文化符号与空间的生产遵循了“权利争夺——权利实现——权力异化”的逻辑脉络。一方面,增长导向的制度基础结构是各主体争夺城市权利的制度诱因;另一方面,各行为主体能动地进行符号与空间生产的社会实践,实现了对物质空间的改造,也实现了对社会关系的重构,而新的权力关系也在重构社会结构体系。将社会实践置于社会结构之中,能够深入理解行动者的动机、策略及行为结果。在构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本文以一个典型案例——故宫“紫禁书院”为实证对象,分析“故宫文创”文化符号的生产与传播,以及“紫禁书院”在各城市的布局过程。文章指出,各主体实践能动性的根源来自于权力结构的不平衡。各行动主体在城市权利的争夺中开展符号与空间生产,同时也生产着社会权力关系。文章展现了不同利益主体如何基于自身价值诉求进行符号与空间的生产与运作,及其带来的空间响应与发展效应。认为后消费时代伴随符号经济的盛行以及互联网平台的快速传播,符号在各方利益的驱动下,扮演了大众权力彰显的工具、文化权力转译的工具以及资本持续积累的工具角色,并演绎着文化的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过程。现实中以地产企业为代表的资本力量的广泛参与,在加快文化传播、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空间与社会分异以及权力的异化等多重效应。因而在完成实证分析与逻辑归纳后,文章对符号介入下的文化空间生产现象进行批判性反思。文章的章节安排与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包括选题背景、研究问题、案例选取以及研究方法意义和相关研究综述。聚焦于近年来火热的“博物馆文创”及其背后的空间生产现象,旨在揭示文化符号与空间的形成机制及其对地方的重构效应。第二章,引入社会空间理论与结构化理论,将社会结构与行动主体的能动实践视为相互影响的作用过程,构建了文化符号与文化空间形成机制的解释逻辑。第三章主要分析故宫文化的符号化及空间生产过程,阐述了各主体的实践动因与生产方式。第四章归纳了符号权力支配下的空间建构结果与发展效应。第五章在对“紫禁书院”文化符号与空间生产活动进行深入剖析与理论提升的基础上,通过对生产逻辑的归纳和再生产效应的根源探析,概括出符号介入的文化空间生产的普遍机制以及符号介入的本质。认为对城市权利的争夺是各主体展开生产实践的根本动因,文化机构、大众与媒介的参与破解了传统增长联盟的制度障碍,却也造成了新的社会危机。基于此,文章的最后进行了批判性反思。第六章为文章的结论与讨论部分。本文正文共约52 000字,图表29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