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背景下中国“城市病”及其治理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yscy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约6亿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为人类减贫事业和世界城镇化进程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化和工业化共同推动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并向“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加速了中国的现代化转型,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和历史发展进程。但我们也看到,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生态污染等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这些问题,即“城市病”。从本质上看,“城市病”是可以预防和杜绝的,但考察世界城市发展历程,由于制度不完善、规划不科学、法治不健全、治理不系统,“城市病”在每个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从“病灶”分析,“城市病”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虽然不同国家的“发病过程”和“发病程度”有较大差异,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制度政策的优化调整,特别是城镇化率达到较高水平时,“城市病”会慢慢缓解并逐渐痊愈。能否及时准确找到“病因”,开出针对性强的“药方”对有效治愈“城市病”或进行最大程度的抑制,关系到我国“四化建设”能否同步推进,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可见,近十年来关于我国“城市病”及其治理的研究有了较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总体上看,一定程度上仍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特别是在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研究“城市病”治理的成果还比较少,这为本文提供了一定的研究空间。从总体结构上,本文主要由基础理论、问题分析和对策建议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第1-2章)主要进行理论分析,其主要作用在于为全文提供理论指导和“提出问题”。第二部分(第3-5章),主要进行问题分析与经验总结,其主要作用在于“分析问题”。第三部分(第6-7章),提出了城乡融合背景下治理我国“城市病”的理念引领、制度供给和具体实践路径,其主要作用在于“解决问题”。通过文献研究、社会调查和历史分析,可以清晰地发现,当前我国的“城市病”是在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和发展进程中,在我国城镇化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所产生的一种客观历史现象。从生成过程看,它受“城市病”演变的一般规律所支配,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我国的“城市病”先后经历了少发期、偶发期、多发期和频发期等四个阶段,当前已进入多发频发期。从城乡融合的视角看,当前我国“城市病”突出地表现为人口的集聚与社会公共资源供给不足、高楼大厦的群起与“城中村”扩散、多元文化的交汇与人文精神的缺失、城市规模的扩张与生态环境的破坏等症候,这都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总体上看,“城市病”是城市快速发展中需求无限性与资源能源供给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性之间矛盾运动的结果。但进一步的历史分析发现,当前我国“城市病”的形成,除了受城镇化发展阶段一般规律的制约,还与我国特殊的国情有密切的关系,如超大的人口规模、高度浓缩的城镇化进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等。同时,政府主导型城镇化模式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制约,如体制机制和政策供给、城市规划和城市治理水平以及“城市病”“农村病”相互勾连和相互强化等,都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正视的客观现实,也是我们高质量城镇化发展道路上的主要挑战。科学有效地治理“城市病”是实现高质量城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文献研究,对先发国家相关学者对城市及“城市病”治理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世界上最早爆发“城市病”的国家——英国,实行高度浓缩型城市化道路的国家——日本,以及我国一线超大城市北京和二线特大城市杭州治理“城市病”实践经验的对比研究,我们发现,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为指导,借鉴典型国家和地区相关经验,通过统筹城乡,加强“农村病”和“城市病”协同治理,是城乡融合背景下治理我国当前“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之一,也理应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建设内容。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城乡融合背景下治理当前我国“城市病”的对策:一是理念和制度层面,创新理念引领城市规划,具体地说就是城市规划要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融入生态文明理念、体现适度超前理念、彰显统分结合的理念;同时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系统推进政绩考评机制改革、综合推进城市规划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等。二是在具体的实践路径层面,提出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农村病”“城市病”协同治理等举措。“城市病”治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规划学等多个学科,加上中国城镇化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本研究还有不少局限性,希望能为当前中国“城市病”的有效治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利用太阳光光电化学分解水是绿色、可持续产生氢能的有效途径。然而,目前该体系的转换效率普遍偏低,其瓶颈在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光阳极材料能够高效且稳定的氧化水产氧。过渡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基于其优异的耐光腐蚀性,高的光生空穴氧化能力等优点,一直是光阳极材料中被寄予厚望的备选者。但此类材料也普遍存在带隙过大、可见光利用率低等缺点。目前,针对此类材料最有效的改进策略就是,通过掺杂能带工程拓宽金属氧化物光阳极的可见
背景: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肝脏肿瘤。研究发现,在80%的人肝母细胞瘤中,β-catenin和yes相关蛋白1(YAP1)在细胞核中共表达。在小鼠体内共表达持续活化的S127A-YAP1和ΔN90删除突变的β-catenin(ΔN90-β-catenin-S127A-YAP1)可诱导小鼠肝脏肝母细胞瘤发生。研究证实,β-catenin不同的突变会引起下
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深度调整,“传统产业”逐渐向“服务型产业”、“协同型产业”、“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型,经济总量保持飞速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布局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不断加深,我国作为能源消耗大国不得不面对能源与环境、能源需求过剩与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长江经济带煤炭资源丰富,但是在产业布局调整和转型升级中潜在的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仍不容小觑,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需向全要素能源效率转
社会党国际是主张民主社会主义的世界各国有关政党的一个国际性组织。它成立于1951年,并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多次纲领和组织的变迁和调整,逐渐成为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性政党联合组织。社会党国际的每次重大调整,既是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反映,反过来,它也对国际格局和国际形势产生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政党和团体来说尤其如此。苏东剧变是20世纪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也是世界社会主
生物化学(以下简称生化)在口腔医学专业中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可为后续口腔临床实践课程打下夯实的理论基础。我校口腔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于大学二年级开设,理论学时有限,为70个学时。而生化涉及到很多理论、概念以及复杂的物质代谢过程,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内容比较难懂和抽象。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上好生化,如何上好生物课程第一堂课,提高学生学习生化的兴趣,绪论课效果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以后课程内容的学习
原文出处为:Cheuk Yin Lee,"Dream and Emotions in the Tao’an Mengyi",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March 2016, Volume 3, Issue 1, pp. 43—55.作者李焯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哲学博士,现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云茂潮中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有明
期刊
城乡关系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统中最重要的一对关系。城乡关系是我国社会关系的核心,城乡关系解决不好,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影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根据不同时期的国情制定了针对性的发展战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带来了城乡差距扩大、“三农”问题突出等诸多矛盾。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
渎职犯罪是“97刑法”第九章中单独设置的与职权职务密切关联的一种犯罪,检察机关通过20年的实践,有力的打击了这类犯罪活动,充分彰显了刑法的价值和权威。对保护国家公权力的正确运行,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通过司法实践也暴露了围绕渎职犯罪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既有立法方面的不足,也有司法方面的疑难,主要表现为渎职犯罪的概念不明晰、渎职犯罪主体界定模糊、渎职犯罪法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灵魂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社会安全。进入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交锋愈发激烈,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既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加剧渗透的压力,也面临网络信息化、主体信仰能力缺失和多元思潮冲击的新风险。对此,我们必须要从机制体制上手,努力构建集风险研判机制、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阻断机制和风险评估机制于一体的动态防控机制,以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中国共产党作为植根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高度重视自身与群众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一切胜利都可以归功于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进行研究,有利于把握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客观规律,增强党在新时代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性。本文在考察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密切党群关系的理论源流、历史基础及现实背景的基础上,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