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特征融合的低辨识度目标识别算法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bingzh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算法的发展,现有环境感知技术对理想环境中的人员、车辆等目标识别的准确率不断提升,但是,对实际很多特殊场景(例如雨天、夜晚等光线昏暗的低辨识度环境)的检测准确率却不尽如人意。因此,突破对低辨识度目标检测的精度水平,是环境感知技术实际应用的关键。低辨识度目标的特点包括:目标与周围环境的对比度较低或者目标没有明显且完整的轮廓特征或者目标像素占整张图像像素比例低于30%等。本文针对光线昏暗的城市路灯场景下的人员、车辆目标进行识别算法研究,利用多特征融合的思想,在常规的单模态彩色相机检测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增加目标特征维度来提高检测与识别的准确率。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融合卷积特征的低辨识度目标机器视觉识别算法。针对光线昏暗的低辨识度环境中的目标特征不清晰、不明显、不完整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不同于单一阈值传统机器视觉的目标检测算法。该算法分别从检测与识别两个方面进行优化:在检测阶段提出基于YCb Cr颜色空间的mean-shift聚类算法,增强目标的感兴趣区域;在目标识别阶段,融合HOG算法与4层CNN神经网络共同提取的目标特征,增加后续SVM对目标分类的准确性。(2)研究基于彩色与红外特征融合的双模态YOLO v3识别低辨识度目标算法。上述机器视觉算法识别远目标准确性较低,而低辨识度目标识别的准确率也不能仅仅通过改进YOLO v3算法得以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双模态YOLO v3算法。该算法是将彩色图像与热红外图像同时输入到优化了的网络中进行特征的提取,然后在网络的某一层将两种模态的特征相融合。本文还设计、对比了四种融合方案以获得具有最优参数的特征融合模型。为了进一步优化算法分类层的参数,本文通过引入Focal-loss与GIOU损失函数,降低算法检测的误检率。(3)研究双模态YOLO v3算法的分步式训练方法与参数设定。由于现代开源数据集中针对低辨识度的数据集图像对与红外图像的数据集数量很少,因此,本文自建了双模态数据集的同步采集系统。采集不同场景下多类型的低辨识度目标数据集,并且对数据集进行配准、增强、标注等处理,用于后续双模态神经网络的训练。本文还提出了一种分步式网络训练方法,相比传统的训练方法,该方法能够优化网络参数至最佳。试验结果表明,融合了卷积特征的低辨识度目标识别算法的识别精度明显提高,但是,远距离目标与受到周围环境中光晕遮挡的目标无法被识别出;利用双模态YOLO v3神经网络算法同时检测红外与彩色传感器采集到的低辨识度目标,能够很好地识别出被遮挡的远距离目标,准确性明显提升;利用分步式训练方法进行网络训练,网络算法参数被调节至了最优。
其他文献
分布式传感、计算技术的进步以及物联网(Io T)的发展创造了时空数据丰富的环境,大量复杂的数据被采集。在现代工业系统中,常常会安装多个传感器(空间索引)采集大量非线性波形信号数据(时间索引)。近些年来,相比较传统的信号处理方法,基于统计分析、机器学习的方法也被用来分析信号数据,例如主成分分析(PCA)、支持向量机(SVM)等。但是当涉及到多个传感信号时,这些方法并不能直接应用。多个传感器采集的数据
随着计算机视觉和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视觉传感器由于高信息量、安装便捷等优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移动机器人领域。移动机器人视觉伺服是指基于视觉反馈信息,直接控制移动机器人运动的方法。传统的视觉伺服普遍依赖于相机参数的标定,难以胜任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因此,本文设计了基于特征点的移动机器人无标定视觉伺服控制方法,实现移动机器人高精度的位置控制。首先,确定系统总体方案,设计移动机器人平台和无线通讯模块,验证
现代工业发展对机床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在传统的机床设计优化方法中,设计人员一般采用灵敏度分析的方法对机床进行优化,提升机床整机静、动态性能。大型五轴龙门加工中心,部件尺寸大、质量大,各部件之间刚度匹配性对加工中心整机的静、动态性能影响明显。本文提出一种通过匹配加工中心主要部件刚度,优化整机静、动态特性的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以某型龙门加工中心为研究对象,建立加工中心整机有限元模型。对加工中心横
合理的项目调度计划可以降低项目成本,减小项目工期。现实中常见的户外作业项目易受天气影响,且项目资源供应限制较多。因此,制定合理的户外项目调度计划具有挑战性。本文依据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实际需求,本文围绕风电场的建设和检修过程,拓展研究了考虑气象因素和资源限制的户外作业项目调度问题,针对不同的项目内容、阶段和目标构建并求解了不同的调度优化模型。首先,本文基于气象因素和资源限制,研究了带有时间约束的多项
为了防止大型金属罐体出现泄露或爆炸等事故,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护,由于人工检测的方式存在检测成本很高、耗时长、污染环境等缺点,因此目前迫切需要使用机器人来代替人工进行检测。本文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一款磁吸附轮式结构的爬壁机器人本体,用来携带无损检测装置进行大型金属罐体的检测。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如下:(1)对于爬壁机器人的吸附和移动两种关键功能进行了分析,选择了轮式移动方式以及永磁体吸附的方式
恶性肿瘤是现代社会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中,肺癌的病发率及致死率都是最高的。与传统检测方式相比,通过生物标志物miRNA的检定来判别癌症病程具备精度高、操作快、成本低的特点。基于纳米材料的电化学生物传感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miRNA的快速、灵敏检测得以实现。本文将研究基于MoS2的纳米材料,将其引入传感器平台的构筑,研发可用于肺癌相关miRNA检测的生物传感器,并深入探讨检测机理以推动传感
近年来,搭载多自由度机械臂的移动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反恐排爆、灾难救援、空间探索、国防军事等领域,辅助人类执行危险环境下的作业。但是多自由度机械人的全手动操控复杂,因此研究机器人自主作业系统,提高机器人的自主化与智能化程度,是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针对上述热点问题,本文研究设计了一套移动机器人自主作业系统,使机器人具备对目标物的自主抓取能力,提高了抓取成功率与速度,弥补了人工操作的不足。
环境感知是自动驾驶车辆安全可靠行驶的基础和前提,大量的研究工作以理想环境为背景,缺乏针对复杂环境下,特征不明显的低辨识目标的检测算法研究。自动驾驶车辆在真实场景下行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复杂环境,尤其是下雨、下雪天、夜晚、雾霾等环境,RGB图像上的目标可辨识度低,特征不明显,各种传感器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此时由具有特定特征的图像数据训练得到的深度学习模型将不能很好地识别出低辨识目标,自动驾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纳米孔技术在分子检测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针对精准医疗所提出的基因测序和精准治疗,传统的纳米孔技术很难获得足够多的分子信息。对此,本课题提出了两种新型的纳米孔传感系统,以DNA分子和蛋白质分子为检测媒介,以模拟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期获得更多的分子信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所示:(1)根据分子过孔原理,搭建了用于驱动分子和检测的实验平台,用聚焦离子束刻蚀技术成功制备了20 nm~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对自动化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现代办公空间中,屏风办公桌以其用户友好的空间分割功效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普遍应用。屏风板是屏风办公桌的重要组成部件,其侧面橡胶条的箍紧目前都是人工进行箍紧,导致人工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基于上述现状,针对国内外现阶段办公屏风板侧面橡胶条人工箍紧的问题,开发了一套自动箍紧设备。首先,在充分考虑目前合作企业的生产情况后,分析了屏风板箍紧的工艺流程,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