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变化与川崎病发病过程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1684718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检测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在样本血浆中的水平,研究GDF-15与川崎病(KD)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联系,进一步探究其对KD整个疾病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并对GDF-15与冠状动脉扩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法),对符合KD诊断标准即首次确诊为KD的患儿进行指定的指标检测,共50例,所测指标为KD急性期和亚急性期血浆中的GDF-15水平,并同时统计各个样本实验室检测指标ESR及CRP值的变化,然后由20例健康儿童组成对照,亦用同样方法检测和收集同样的血浆指标和实验室指标,将两者进行对比。对患病组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收集样本冠状动脉内径(D)值,分为2组,比较冠状动脉扩张组(CAL组)与不伴冠状动脉扩张组(NCAL组)血浆GDF-15、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对急性期、亚急性期血浆GDF-15水平与ESR、CRP及冠状动脉扩张内径(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KD患儿血浆GDF-15、ESR、CRP水平急性期[(1755.04±165.88)ng/m L、(70.54±9.63)mm/h、(75.19±20.22)mg/L]高于亚急性期[(1098.87±70.85)ng/mL、(10.56±1.37)mm/h、(12.77±6.57)mg/L],亚急性期高于正常对照组[(477.55±31.14)ng/mL、(5.65±1.73)mm/h、(5.40±1.82)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血浆GDF-15、ESR、CRP在伴有冠脉扩张组(CAL组)明显高于不伴冠脉扩张组(N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62,P<0.05;t=4.60,P<0.05;t=5.18,P<0.05);KD患儿急性期血浆GDF-15水平与ESR(r=0.58,P<0.05)、CRP(r=0.41,P<0.05)及冠状动脉扩张内径(D)(r=0.56,P<0.05)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GDF-15与川崎病的病程进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对川崎病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决定着川崎病的恶化和转归,同时在川崎病并发严重冠状动脉损伤时GDF-15也存在着显著改变。
其他文献
目的: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通常发生在SAH后4-15天之间。许多学者利用影像学方法定义脑血流痉挛,包括DSA、CDFI和CTA等,但是目前大部分研
目的:   评价右美托咪定对大鼠内毒素性脑损伤的影响。在大鼠内毒素脑损伤模型的基础上,采用预先腹腔缓慢输注右美托咪定100μg/kg的给药方式,通过观察:(1)大鼠的一般情况,HE
目的:检测并分析不同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中的CD19+CD24hiCD38hiBreg细胞、Th17细胞、Treg细胞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并探讨CD19+CD24hiCD38hiBreg细胞、细胞因子IL-10与Th1
目的:   应用询证医学方法系统评价地佐辛用于手术超前镇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电子检索PubMed、Springer、Ovid、ISI、CNKI、CBM等数据库,收集2000~2013年
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杆菌感染小鼠致肝脓肿外周血白细胞IL-22及其受体变化,为解释其发病机制和对临床的治疗给予新的途径。   方法:   1、将C57BL/6J雄性小鼠30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