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课题选用唐山石粉厂的特釉钾长石粉(TY Ⅰ)和石家庄石粉厂提供的特釉钾长石粉(TY Ⅱ)作为主要原料,在研磨、成型之后经1260℃烧结5h后,研制出了晶相为白榴石(K2O·Al2O3·4SiO2)、玻璃相为K2O-Na2O-Al2O3-SiO2四元系统的可切削长石瓷。 通过调节原料中钾的含量以及调整烧结工艺,采用多功能显微硬度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各项性能测试方法,研究了钾含量及烧结工艺对可切削长石瓷微观结构、白榴石含量及断裂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1.长石瓷有一最佳的烧结温度范围,在此范围内,适当延长保温时间(5小时)有利提高长石瓷中白榴石的含量。 2.K2O或钾长石(K2O·Al2O3·6SiO2)作为长石瓷原材料的主要组分之一,其含量对白榴石的生成有决定性作用。 3.白榴石晶相的含量对K2O—Al2O3—SiO2系统的牙科陶瓷的断裂韧性有明显影响。随着白榴石晶相含量的增加,长石瓷的断裂韧性也随之提高。 4.随着粉料的粒度的减小,不但获得理想烧结状态所需的烧结温度范围随之降低,而且消除了显微气孔。 5.经过原料的筛选和工艺优化,研制出的可加工长石瓷的断裂韧性(1.19 Mpa·m1/2)非常接近国外同类可加工长石瓷产品Vita Mark Ⅱ(1.21 Mpa·m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