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与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教育的生活是不智慧的,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即生活”,笔者以为无痕化的养成教育应该包含这两层意思:第一,教育的内容就是生活的外延,生活有多大,我们的教育内容就有多广;第二,教育的形式就是生活的形式,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书本。还“教育即生活”以本来面目,让我们的孩子快乐地学习、多彩地学习、自由地学习,然后做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充满智慧的老师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往往不急于把德育的条条框框塞给学生,命令式或者强迫式的让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更不能运用惩罚的手段去制约孩子的行为规范。而是联系日常生活场景和生活经验,让学生们在生活中或者学习中隐形地、潜移默化的接受德育教育。这种行为是发自于学生内心的,并不是单纯的只是为了老师发的奖励,更不是为了应付教师的要求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尽量靠近教育的规律、本质,让教育中有生活,更应该让生活中有教育。“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一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是能够找到通向孩子心灵之路的基础~1。”因此少一些说教和利诱,多通过环境的营造、关系的构建和榜样的示范去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孩子们。不管学生的行为习惯是不良的还是优良的,这些习惯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养成的。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更是教育的根源。养成教育的实施,并不是枯燥单一的说教,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应该潜移默化的,把优良的行为准则,渗入到孩子的意识深处,让孩子自我感知到什么行为是好的,是能够得到大家认可的行为,真实地去影响他们的心灵。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学生无意识得到的某种学习结果或信息,它具有直接性、可感性,这些才会对学生一生的成长起到真正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