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两千多年来,儒家学说不但支配了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而且还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代表,《孟子》以叙事和对话的方式记载了孟子一生的政治活动、学术活动以及在政治、哲学、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学术观点。《孟子》在语言方面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时至今日,汉语中的许多成语典故都源于《孟子》,例如“五十步笑百步”、“缘木求鱼”、“揠苗助长”等。历代学者从思想内涵等角度对《孟子》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外语界学者主要集中在《孟子》翻译研究,目前从话语分析角度对其进行分析的还为数不多。评价理论是马丁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意义的扩展,评价理论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态度和评价。换句话说,评价即说话人或作者对某个人、事物或事件的“好”和“坏”,“是”与“非”的阐释。评价理论把评价性资源依语义分为三个方面:态度、介入和分级。《孟子》中充满了孟子及其弟子为人、为政等方面的态度和观点。因此,评价理论成为解读《孟子》中评价意义的新理论框架。《孟子》,这一评价理论未曾过多涉猎的语篇,成为验证该理论强大阐释力的理想语料。本文选取《孟子》每卷第一章为语料。该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并侧重定性分析。经过分析,笔者发现《孟子》中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居多,这些积极意识形态的建立要归功于情感、判断和鉴赏手段的有效运用。他们在构建意识形态时将自己的主张置于多声的背景下,通过压缩性对话资源来排除其他主张,使自己的观点更加有说服力。然而,扩张性对话资源的运用又为其他观点的存在提供空间,邀请更多读者或听众参与到对话中来,从而借机说服他们接受自己的主张。级差资源中强势和聚焦的有效运用也使得孟子的观点更加清晰,因此能说服更多读者接受其观点。本研究旨在运用评价理论研究《孟子》中的评价意义,为《孟子》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评价理论的阐释力,拓宽其应用范围,为今后评价理论在古汉语及其他领域的应用提供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