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腔注射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初步临床研究

来源 :第三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zdh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借助视功能和相关影象学检测手段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患者进行检测,对各检测指标进行评价与筛选,初步确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功能评价指标;在考察正常兔与RCS大鼠(royal college of surgeon rat,皇家外科学院大鼠)玻璃体腔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的临床前安全性基础上,初步探讨晚期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玻璃体腔注射NGF的安全性,为进一步眼局部应用NGF治疗视网膜色素变性奠定基础。方法:以正常眼为对照,对112例各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224眼的视力、色觉、立体视觉、对比敏感度、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多焦视网膜电图、眼电图进行检测,并结合眼底自发荧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影象学检查结果,对各检测指标进行分析,利用统计学方法考察各视功能观察指标间的关系,筛选并初步确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视功能评价指标。正常兔玻璃体腔注射NGF20μg/0.2ml,观察不同时间兔眼反应及其行为学变化和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改变;RCS大鼠玻璃体腔注射NGF5μg/5μl,观察不同时间的眼局部反应,测定手术前后神经生理评价指标的变化,用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病理学变化。对入选的8例8眼晚期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玻璃体腔注射NGF20μg/0.2ml,对照眼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0.2ml,分别于术后1天、3天、1周、1月、3月、6月、12月、18月、24月进行随访观察,评价NGF玻璃体腔注射安全性。结果:1、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功能评价指标包括心理物理学、神经生理学评价、影象学评价指标三部分,结果如下:①心理物理学评价指标:入选的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中低视力以下占80.3%、与年龄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0.3323,P=0.0000,91%有不同程度的色觉障碍,89%无立体视觉、视野平均敏感度均值显著低于正常,对比敏感度曲线显著左移,各空间频率对比敏感度值低于正常,与视力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5163,P=0.0166。②神经生理评价指标:闪光视网膜电图暗视视杆反应、最大混合反应、视锥反应b波振幅、30Hz闪烁光N1-P1振幅、多焦视网膜电图1-6环P1反应密度显著低于正常,眼电图检查15例30眼,光峰值35.41±12.11(微伏),暗谷值21.47±11.0(微伏)。视杆反应b波与最大反应a,b波振幅、视锥反应a、b波振幅以及30Hz反应N1-P1振幅之间存在两两相关关系,P<0.01。③78眼RP患者眼底中异常自发荧光占91%,与视力比较呈正相关。2、正常兔眼玻璃体腔注射NGF后,在不同时间点观察其角膜、晶体、玻璃体和视网膜均未见异常变化,兔眼组织病理学观察视网膜各层细胞分布正常。RCS大鼠玻璃体腔注射NGF后,在不同的时间点观察多焦视网膜电图P1波振幅密度和闪光视网膜电图视杆反应、视锥反应、最大混合反应b波振幅未见明显变化,且随着观察时间延长,各波振幅降低。3、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玻璃体腔注射NGF后,1眼出现一过性眼压升高,1眼出现玻璃体浑浊,考虑眼内炎倾向,2眼及时处理后患者痊愈,所有治疗眼短期随访均无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血管阻塞、视网膜出血、水肿、渗出、眼前节明显充血水肿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术后12—24月随访中,病人主观感觉良好,术后2周时高对比度视力提高,而术前和术后各种影像学检查和电生理各项评价指标未见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1、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心理物理评价指标为视力,对比敏感度;神经生理评价指标为视杆反应b波与最大反应a,b波、视锥反应a、b波以及30Hz反应N1-P1和多焦视网膜电图P1波平均振幅密度,眼电图峰值、暗谷;影象观察指标为眼底自发荧光。2、正常兔玻璃体腔注射NGF是安全的,而RCS大鼠玻璃体腔注射NGF对视功能的影响有待大样本的观察。3、玻璃体腔注射NGF治疗晚期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是安全的,短期内可稳定其残存的视功能。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和目的: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heartfailure,CHF)是各种病因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导致心室充盈和射血障碍引
目的: 针对护理人力资源短缺的现状,通过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调查与病房护理人员的数量、职称、学历、工作年限构成之间的相关性,寻找如何合理配置病房护理人员,以达到充分
目的:自从Ambrose教授于上世纪80年代末发现动脉易损斑块后,对动脉易损斑块的研究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现已证实,动脉易损斑块是引起心脑血管急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够早
目的:了解VEGF-C和NM23在甲状腺癌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用免疫组化EnvisiodTM二步法检测63例甲状腺癌、10例癌旁正常组织和1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中VEGF-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