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管癌是常见的上消化道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第8位和第6位。我国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皆居世界首位的食管癌大国。我国食管癌以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为主,术后5年生存率约为20%,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是晚期。目前,食管癌的分子机制仍然未知,研究食管癌发生、发展相关的分子改变,有助于深入揭示食管癌发生机制并发现可能的分子标记物和治疗靶点。作为14-3-3家族的重要成员,14-3-3ε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并且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分析14-3-3ε在食管鳞癌及正常食管粘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本文通过免疫组化检测了72例食管鳞癌及其配对癌旁正常食管粘膜的14-3-3£表达水平。14-3-3ε在食管鳞癌表达中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分别为77.8%和27.8%;在正常食管粘膜中阳性率和强阳性率分别为43.1%和2.8%,其肿瘤高表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56例14-3-3ε阳性的肿瘤中,37例(66.1%)为细胞浆表达,4(7.1%)例为核表达,15例(26.8%)为浆核共表达;在31例14-3-3ε阳性的正常食管粘膜中,无单纯细胞浆表达,13例(41.9%)为细胞核表达,18例(58.1%)为浆核共表达。该蛋白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定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进一步运用卡方检验分析了肿瘤组织14-3-3ε表达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该分析发现,肿瘤细胞14-3-3ε表达强阳性与肿瘤淋巴结转移(p=0.028)以及患者术后5年生存相关(p=0.018)。运用Kaplan-Meier法分析了肿瘤组织14-3-3ε与患者术后总生存时间的关系。生存曲线提示肿瘤14-3-3ε强阳性患者预后不良(Log Rank, p=0.031)。14-3-3ε定位差异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及术后生存无显著相关性。综上所述,14-3-3ε在食管癌中表达上调;该蛋白在肿瘤中多表达于细胞浆,在正常食管粘膜中多表达于细胞核;14-3-3ε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不良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