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逆境下芦苇蛋白质亲/疏水性变化的机制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nathon_zh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芦苇具有较强的抗性,可适应多种生境条件并演化出对干旱、盐渍或低温等陆生胁迫环境有较强抗性的不同生态型,是研究自然胁迫条件下植物对逆境抗御能力和适应机理的好材料。本研究采用中国西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荒漠地区(河西走廊)生长的两种生态型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沼泽芦苇和沙丘芦苇作为研究材料,利用差异蛋白质组学方法,分离到24个沙漠逆境条件下亲/疏水性发生变化的芦苇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全部通过MALDI TOF/TOF质谱获得鉴定。研究发现亲/疏水性变化最大的蛋白质是Rubisco。利用分子克隆手段比较了两种生态型芦苇中Rubisco大小亚基的mRNA序列,证明了Rubisco蛋白亲/疏水性的变化不是基因差异所造成的。为进一步阐述植物适应逆境而使蛋白质亲/疏水性发生变化的可能原因提供了依据。本文首先综述了芦苇、蛋白质亲/疏水性和Rubisco蛋白的概况;其次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进行了叶片结构的观察和凯氏蛋白含量的测定,由此认为两种生态型芦苇叶片结构和凯氏蛋白总量差异不大,这与蛋白提取过程中发现的蛋白亲/疏水性的显著差异形成对比,突出了蛋白亲/疏水性显著差异的特殊性。另外,我们进行了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发现叶绿素含量同可溶性蛋白一样,在沙丘芦苇中明显减少,而难溶性蛋白含量增加。这说明沙漠逆境造成了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和可溶性蛋白向难溶性蛋白转变。通过分析两种生态型芦苇亲/疏水性蛋白质图谱,我们找出了24个在沙丘芦苇中疏水性明显上调的点,其中有15个是Rubisco。利用分子克隆技术对Rubisco大小亚基的克隆、测序和比较分析发现,两种生态型芦苇Rubisco大小亚基的mRNA序列完全一样。这否定了两种生态型芦苇的Rubisco大亚基基因变异或转录调控引起其亲水性发生巨大改变的可能性。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的总结,我们确定了造成这种亲/疏水性差异的两个原因——氨基酸序列和二硫键的改变,这两个改变可能来自于叶绿体内的mRNA编辑和蛋白翻译后修饰。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20世纪全球大气环流再分析资料,给定纬向最大波数为8波,经向最大波数为2波,截断函数形如sin kxsin ly,cos kxsinly和cosly,结
包括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的亚洲季风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季风系统,从其成员组成来看,夏季印度季风和东亚季风间存在一个交界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热带印度洋—中西
本文主要讨论了正交网格下不可压缩流体的图形学模拟。基于物理的动画模拟出像水,烟和火这样的流体现象在视觉效果上越来越重要,而且在实时游戏中也开始产生影响。在第一章中
本文主要研究了外部反馈控制对随机共振的影响。通过加入反馈控制因素,来调节随机共振。本文研究了两种不同的的控制因素对随机共振的影响的问题。首先对随机共振控制研究现
多梳(Polycomb Group, PcG)蛋白是植物和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类保守的转录抑制因子,它以蛋白复合体的形式发挥作用。在拟南芥中已确定的多梳蛋白抑制复合物2(PRC2)包含
微藻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广泛存在,光合利用度高的自养植物。微藻作为-种低等植物,其最大特点是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繁殖快速。微藻含有十分丰富的甘油以及酯类,因此微藻可作
天青蛋白是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分泌的一种螯合了铜离子的小分子蛋白,由128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4.6kDa,在生物体内起到氧化还原和电子传递的作用。但近几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纳米结构中的局域热效应已经被广泛的研究。自2008年自旋赛贝克效应被发现后,半导体量子点结构中的热自旋效应也成为许多研究者们关注的对象
众所周知,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是一种新型的半导体照明光源,与现有的光源相比有很多优点。但LED用荧光粉的发光效率还比较低,提高现有荧光粉的发光效率和研究
人类KLHL31基因定位于6p12.1,其全长有5743个碱基,开放阅读框包括1905个碱基序列,编码一个含634个氨基酸残基的蛋白质,该蛋白包含有保守的BTB和串连重复的Kelch结构域,在成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