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瘟病是一种水稻的主要病害,严重威胁到水稻的生产以及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其致病菌为丝状真菌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稻瘟病菌已经成为研究病原菌、寄主植物互作的模式病原菌,受到广泛的研究。了解参与稻瘟病菌致病过程的基因生物学功能,对于阐述稻瘟病菌的致病机理,从而研发环境友好型杀菌剂,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鉴定了稻瘟病菌的酪蛋白激酶I,并且对其在稻瘟病菌的生长发育及致病过程中的功能进行了系统分析。酪蛋白激酶I是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从酵母到哺乳动物进化上保守的,并参与一系列重要的细胞过程。但是,在过去的研究中没有鉴定酪蛋白激酶在稻瘟病菌中的生物学功能。在本研究中,鉴定了稻瘟病菌中的两个酪蛋白激酶I,分别命名为MoYCK1和MoHRR25,并对其进行了靶向替换的基因敲除,但由于MoHRR25的缺失突变体可能不具有生命力,因此只对MoYck1的生物学功能进行了生物学功能分析。MoYck1的破坏会导致生长,分生孢子形成和形态建成,分生孢子萌发以及附着胞的形成和渗透等多效性缺陷,从而导致突变体对水稻幼苗和大麦叶片的致病性降低。值得注意的是,与野生型相比,在氮饥饿条件下,MoYCK1缺失引发MoAtg8的快速脂化和自噬标记蛋白GFP-MoAtg8的降解,表明自噬活性受到MoYck1的负调控。此外,我们发现,HOPS复合物(调控液泡融合和蛋白分选)的一个亚基MoVps41,在酵母中已被鉴定为MoYck1的底物,与MoAtg8在细胞中共定位,并且是正向调控MoAtg8的脂化和GFP-MoAtg8的降解。此外,MoYck1还参与对离子高渗和重金属阳离子胁迫的响应。而对于MoHrr25,通过酵母双杂交的方法验证了其与生物钟核心蛋白MoFrq的互作关系,部分证实了它在调控稻瘟病菌昼夜节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揭示了酪蛋白激酶I在调节稻瘟病菌的生长发育,细胞自噬,昼夜节律以及致病能力中的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