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BG),并借助3D打印技术,制备介孔生物活性玻璃/海藻酸钠/明胶缓释支架(MBG/SA/G),以期更快更好地修复骨缺损。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中首先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BG)并进行相关表征检测及MBG生物学性能测试。借助3D打印技术制备MBG/SA/G支架并通过力学测试,扫描电镜(SEM)、模拟矿化、支架降解、Micro-CT检测理化性能,同时探究不同加载方法制备的支架的药物控释作用以及支架材料、药物和生长因子的成骨作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BG),并借助3D打印技术,制备介孔生物活性玻璃/海藻酸钠/明胶缓释支架(MBG/SA/G),以期更快更好地修复骨缺损。
材料与方法
本研究中首先溶胶凝胶法制备介孔生物活性玻璃(MBG)并进行相关表征检测及MBG生物学性能测试。借助3D打印技术制备MBG/SA/G支架并通过力学测试,扫描电镜(SEM)、模拟矿化、支架降解、Micro-CT检测理化性能,同时探究不同加载方法制备的支架的药物控释作用以及支架材料、药物和生长因子的成骨作用。
结果
能谱分析结果显示粉末与预期设计的80S组分基本相同,透射电镜和氮气吸附-脱附实验结果显示80S内部无介孔结构,M80S粉末内部存在介孔结构。细胞爬片及细胞增殖实验表明80S粉末和M80S粉末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micro-CT显示通过三维打印的支架形态规则、孔径均匀,孔隙联通,具备较高的孔隙率。生物支架表面具有多级微孔结构,同时加入的MBG粉末可以释放出Ca、Si、P。支架体外释放实验结果:打印后吸附的支架,药物或生长因子在2d左右达到最大值;直接混合后打印的支架,药物或生长因子可持续释放至21d。CCK8、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印迹分析结果显示MBG/SA/G支架材料、柚皮苷(NG)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具有促进细胞增殖,骨组织再生的作用。
结论
MBG内部存在介孔结构,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MBG/SA/G支架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有一定的矿化能力,释放的Ca、Si、P可以促进细胞成骨分化;NG和CGRP均有促进成骨的作用;MBG/SA/G支架对NG和CGRP有良好的缓释作用,是一种优良的药物或生长因子缓释体系;MBG/SA/G混合水凝胶体系可以作为组织工程修复再生材料的新选择。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094-02 高中政治教学一直以来给人的感觉是枯燥乏味的,一般的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以抑制,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难以实现。宝安区一年轻老师2016年5月给宝安区老师呈现了一节精彩的示范课——《感受文化的影响》,受益颇多,愿与大家分享。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的预设与生成显得非常重要。笔者结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来谈一下个人的经验,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 预设与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08-02 课堂教学活动是面对着不同个性的学生,它又是充满活力的生成的过程。教学活动正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过程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18-01 【情景描述】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我在第一次施教北师大三年级下《练习一》之后,学生低下的学习积极性深深刺激了我,我不禁对此问题进行了思考,很幸运,我有了一些灵感,并在第二次执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9-0121-02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尽量真实的语言情境,组织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英语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应学会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语学习于生活体验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课堂班级层面,变理想的课程为现实的课程,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释放学生的创造潜能。
研究背景
牙列缺失对面型、咀嚼功能、心理健康等各方面有着很大影响,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全口义齿修复缺失牙列。传统的全口总义齿修复由于存在牙槽骨的吸收,往往导致总义齿固位差、稳定不足、佩戴不适等问题,故而该类患者的满意度不高。
而随着口腔种植技术日渐成熟和普及,牙列缺失患者逐渐开始选择全颌种植义齿修复。全颌种植义齿可大致分为全颌覆盖式种植义齿和全颌固定式种植义齿两大类。全颌覆盖式种植义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总义齿固位和稳定差的问题,但仍需摘戴,反复摘戴次数多了,还可引起附着结构变形等问题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无牙颌患者的数量日益增多。患者缺牙时间较久会导致牙槽骨的吸收,无牙颌患者上下颌骨变的越来越低平,尤其在下颌更加明显,许多无牙颌患者会面临传统全口义齿固位较差,咀嚼效率低等问题的困扰,患者的日常生活需求得不到满足。近年来,随着口腔种植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牙列缺失患者修复方提供更多的选择。种植义齿修复发展至今,已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将其视为缺牙修复的第一选择。因其良好的固位效果、舒适性和美观性能,尤其是全口种植固定义齿修复,不存在种植覆盖义齿附着体零件易磨损的
目的:唇腭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唇腭裂可导致不同程度的颅颌面畸形造成形态畸形及功能障碍,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近年来患病总数有上升趋势。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了解唇腭裂儿童与上呼吸道尺寸大小之间有无相关联系:(2)研究唇腭裂患者上呼吸道与唇腭裂种类、性别、年龄之间的关系;(3)为临床改善手术方法及术后上呼吸道疾病提供客观数据依据。
方法:连续收集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08年9月-2018年8月年唇腭裂病人,年纪为6-18岁,根据性别及病种分为A(单侧唇腭裂女性儿童)、B(
研究背景
在正畸临床工作中,很多患者因牙列拥挤不齐、前突等问题需要通过减数治疗达到解除拥挤、排齐牙列、改善侧貌等目的。从牙齿拔除到排齐、整平、关闭间隙阶段,往往需要半年至一年的时间,甚至更长。拔牙后,牙槽骨出现不可逆性的吸收,牙槽骨的高度及宽度都不同程度的萎缩。研究表明[1-3],牙槽骨吸收主要发生在拔牙后的第一年,尤其在拔牙后的3个月内吸收速度最快,之后牙槽骨将进行骨改建和骨重建。在临床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由于牙槽骨高度及宽度的降低导致间隙关闭困难,或(和)在关闭间隙的过程中出现如牙根吸收、骨
背景
口腔鳞状细胞癌是口腔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口腔鳞状细胞癌易发生细胞侵袭和转移,患者预后较差。虽然癌症治疗已取得许多进展,但在过去的50年里,口腔鳞状细胞癌的5年生存率仍然维持在50%左右,无明显提升,关键原因在于其复杂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RNA。在各类肿瘤中,miRNA直接或间接地调节着许多致癌基因、肿瘤抑制因子和调控肿瘤进展、增殖和转移的转录因子。可以推断,miRNA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病过程中也发挥着调
背景及目的:
临床上外伤、牙髓病、根尖周病等原因造成牙缺失后,牙槽骨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吸收,这往往对后期的种植修复造成不利影响,如何有效地维持牙缺失后牙槽嵴的骨量逐渐引起临床上种植修复科医生的重视。目前临床上常用颗粒状的骨替代材料填充拔牙后的牙槽窝,但这些材料在孔隙及形状上无法进行精确控制,力学上无法对牙槽窝形成有效的支撑,在促进成骨的生物学性能上也往往无法同时满足拥有骨形成、骨诱导及骨传导三种作用的条件。因此,课题组希望通过骨组织工程技术在现有的基础条件上制作一种新型的、拥有更加优良性能的骨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