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外补习是私人投资的、为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而进行的正规学校之外的补充性教育活动,在我国已十分普遍,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并对个人、家庭、学校及社会造成了一系列影响。然而目前我国对课外补习的研究相对较少,已有的文献大多也是概括性和思辨性的分析,实证研究大多是借用其他项目的调查数据,极少有专门针对课外补习的调查数据,且研究缺乏相关理论的支撑。同时,关于课外补习的研究缺乏全面的分析视角,以往文献大都是对课外补习特定方面的研究,如补习的支出、影响等。 出于上述原因,本文以X省Y市Z县为个案,通过对500名初中生的调查,了解了Z县初中生课外补习的现象及影响因素,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初中生参与课外补习的规模庞大,样本中有78%的学生参加了课外补习。其中,女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比例大于男生;农村户籍初中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比例大于城市户籍的初中生;初中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比例随着家庭年收入的增加、母亲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母亲职业分层的降低而增大;“培优”与“补差”型补习并存。 初中生课外补习强度较大,参与数学和科学补习的初中生最多。从补习支出来看,农村户籍的初中生课外补习支出大于城市户籍初中生;初中生课外补习支出随着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职业分层以及家庭年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大部分参加补习的学生与家长对课外补习的评价都是积极正面的。 初中生性别、父亲职业分层、母亲职业分层与家庭年收入对初中生是否参与课外补习有显著影响;初中生性别、母亲职业分层、父亲受教育程度、母亲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年收入对初中生课外补习强度有显著影响;父亲职业分层、母亲职业分层、父亲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以及学生个人学业成绩对初中生课外补习支出有显著影响。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引入人力资本理论、教育公平理论以及教育评价理论,通过多学科的视角来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并展开了相关的讨论。最后,本文分别为政府、课外补习机构、家长等相关主体提出以下建议:大力促进城乡之间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提高主流学校的教育质量,注重过程公平;改革教育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正确定位课外补习并进行科学规范;理性对待课外补习,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