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岷江上游河谷地区地处岷山—龙门山南北构造带的西侧,构造活动强烈,地形复杂多变。因此气流经过研究区,会显著改变近地层流动风的风速垂直分布和湍流结构,形成独特的峡谷风、越山风。“5.12”大地震后,研究区内山体震裂松散,大量处于极限平衡状态的松散碎屑物残留于坡表,在强风作用下极易失稳,形成“风吹石”地质灾害。作者在对岷江河谷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河谷模型及滚石模型风洞试验,同时配合先进的粒子成像技术,研究了岷江河谷风速分布规律、不对称河谷内流场结构、风载作用下滚石表面受力情况以及启动方式。研究取得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岷江河谷主要受来自印度洋暖湿的西南季风环流影响。深切河谷内由于地形热力因素,在盛行季风以下又形成大型的山谷风局地环流。气流受深切河谷地形的挟持导向,风向大致与河谷走向一致。(2)转折端处为河谷风速的最大值位置,河谷内宽谷段与窄谷段比例不同,影响河谷转折端位置的高低。因此转折端为斜坡地质灾害关注的重点区域。河谷外风向与河谷走向夹夹角较小时,河谷内风速加强;反之出现风速减弱。河谷非对称度影响河谷两岸各高程风速的对称分布。当为不对称河谷时,两岸风速发生分异,陡岸风速略大于缓岸。(3)深切河谷风速的垂直分布规律为:①风速自下而上并非呈对数或指数型增长趋势。在山腰位置出现最大值。②河谷中狭管效应在高程上有所差异。底层的狭管效应最显著,其次是转折端,上层狭管效应较微弱。③底层气流受河谷挟持作用基本顺河谷平直前行,随河谷高程的增加,地形的挟持作用在减弱。④来流方向与河谷走向大角度相交,河谷模型背风侧陡坡将出现气流分离与再附现象,并产生回流涡旋。两侧出现明显的风速差异。(4)危石的失稳模型分为滑移式、倾倒式和滚落式。方柱状危石为滑移式失稳。长柱状危石为倾倒式失稳。由于危石与母岩的位置关系不同,又可分为顺向倾倒式和侧向倾倒式。椭球体危石为滚落式失稳。(5)依据现场调查和试验成果,指出岷江河谷“风吹石”灾害典型河谷段的重点防治部,提出了研究区“风吹石”灾害的防治原则,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根据地形地貌、植被覆盖情况情况灵活地采用切实有用的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