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人对残疾人的内隐态度及其可塑性——残疾人行为正性描述的启动效应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7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上健全人对残疾人的歧视态度不仅损害残疾人群的生活质量,如教育、就业、住房、婚姻以及人际交流等等,而且容易导致其自我价值感降低,无助感和挫折感提高,从而加剧其人际退缩和社会疏离倾向等心理行为障碍。因此,考察健全人对残疾人的态度特性及其可塑性的心理机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两类人群间互动模式的科学理解,也对促进残疾人自强自立品质的形成和健全人负性态度的转变具有实践意义。由于基于自陈报告的对残疾人的态度研究效度屡遭质疑,近10余年来,研究者已转向采用IAT范式对其内隐态度的考察。然而,文献梳理发现,以往残疾人IAT任务的属性刺激对残疾人行为特征和社会功能发挥缺乏针对性,且仅局限于对内隐态度中认知评价成分的探讨,有关情绪反应和行为倾向成分的研究尚未见到报道。此外,针对健全人对残疾人内隐态度可塑性的研究尚未系统开展。  本研究基于对以往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采用改进后的IAT范式和已在社会认知领域被广泛应用的推拉杆任务,并构建了携带残疾人正性行为描述性信息的图片的语义材料为干预启动刺激,通过三项研究六组实验,分别从认知评价(研究一)、情绪反应(研究二)和行为倾向(研究三)三个方面系统考察健全人对残疾人的内隐态度特性及其可塑性问题,旨在拓展和深化健全人对残疾人内隐态度及其人际互动模式的科学理解,并为促进残疾人自强自立品质的形成,设计改善健全人对残疾人负性态度的干预方案提供实验依据。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论:  (1)健全人对残疾人持有显著的负性内隐认知评价(研究一之实验1),对该类人群表现出较低的内隐钦佩感,而较高的嫌弃感和同情心(研究二之实验3),以及显著的自动回避倾向(研究三之实验5)。  (2)健全人对残疾人正性行为描述性信息的加工可显著降低对残疾人的负性内隐认知评价(研究一之实验2),提高对该类人群的钦佩感(但对嫌弃感和同情心无显著影响)(研究二之实验4),并可促进健全人对该类人群的自动化趋近反应,而降低其自动化回避反应(研究三之实验6)。
其他文献
信息社会的到来,促使各国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现有课程网络资源呈现的无限制、无序、优劣混杂的发展状态,严重阻碍着人们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深入,普通高中越来越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对提高办学层次的促进作用,教育信息化对传统的教育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职教育得到了迅猛地发展。据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院校2409所,其中高等职业院校1280所,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
基于对情绪智力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分析,本文选取了一种有代表性的情绪智力理论,旨在对情绪智力的相关问题进行检验。本文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情绪智力与认知智力
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和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师教育的改革等问题引起了社会极大地关注。师范专业学生的教育实习作为教师职前培养阶段,也是